6月12日 《人民日报》 周珊珊
背景:水稻可以加工成大米,米糠可以提炼稻米油,稻壳还能用于发电;低温储粮技术,不仅能防治害虫,还能保持粮食新鲜度;通过综合运用横向通风、谷壳压盖、粮堆保冷等技术,能有效减少粮食在储藏中的损失……前不久,在2021年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上,一项项新成果,让人看到了科技创新在节粮减损中的作用。
观点摘要:从长远来看,节约是另一种方式的“增产”。节粮减损相当于粮食增产,是增加粮食有效供给的一块“无形良田”,是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的重要内容。在这个意义上,要实现“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目标,必须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增产与减损并行。保障粮食安全、促进节粮减损,离不开科技创新,离不开全社会共同参与。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参与“光盘行动”,让“克勤克俭”“戒奢以俭”的价值理念深入人心,让“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良好习惯蔚然成风,我们就能更好稳住粮食安全这块压舱石。
赋予传统节日更多文化内涵
6月11日 《人民日报》 石羚
背景:习俗因传承而深入人心,文化因赓续而繁荣兴盛。又是一年端阳至,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近期,人们吃粽子、饮雄黄、插艾草、戴香囊、划龙舟、荡秋千,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品读传统文化、过好传统佳节。
观点摘要:今年端午节之际,很多更具时代感的活动受到了人们的欢迎。今天,端午节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厚重的历史文化,还塑造着影响至深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放眼中国传统节日,无不凝聚着民族发展的历史,荟萃着人文理念的精华,传承着传统美德的基因,凝聚着发展奋进的力量。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青睐,正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也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传承好、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思接千古积蓄前行的力量。当人们在山水游中品味风俗,在分享美食中感受亲情,在舞龙舞狮等旅游项目中体验非遗,本身就是与传统文化的亲密接触。推动更多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传统节日必将更好融入现代生活,为人们提供更多心灵滋养与精神力量。
绘制“蚊子地图”
是把实事办精办细的典范
6月14日 《北京青年报》 丁慎毅
背景:深圳市疾控中心日前发布5月下半月深圳市伊蚊密度监测结果,对446个监测点中的122个不合格监测点予以公布,标示中高度传播风险。2020年9月,深圳市推出第一个“蚊子地图”,细化到物业小区、公园、广场、医疗机构、建筑工地、学校等场所。今年蚊子刚出现,深圳“蚊子地图”就马上跟进,这种意识和速度,彰显出深圳在为群众办实事中,广泛问需、精准施策,不放过每一个细节,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基层的困难事、群众的烦心事。
观点摘要:由深圳“蚊子地图”想到,各地在为群众办实事中,也要多推出一些类似的民生地图。比如,进入夏季,“红红火火”的高温天气再度卷土重来,并将开启40天超长版三伏天,去哪里避暑纳凉再次成为大家关注和讨论的热点。每个城市有哪些乘凉的好去处,新开放哪些乘凉地点,做个乘凉地图,老百姓肯定觉得爽;在农村,有多少河湾湖泊,哪些地方是溺水事故高发地,做个溺水地图,家长们一定喜欢。
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就要用绣花功夫做好调查研究,多体会群众难处,多听群众说“怎么办”。在当前各项工作全面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过程中,更多一般性矛盾成为结构性矛盾,也增加了政府为群众办事的难度。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各地要像深圳这样,把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落实到每一个细节中去。
信用修复助失信者“重生”
6月14日 《经济日报》 江德斌
背景:近年来,我国在大力推进信用社会建设,探索对失信者施以信用惩戒,让失信被执行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以倒逼其纠正错误,履行守信义务。截至2020年底,有751万名失信被执行人迫于惩戒压力自动履行了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效果不言自明。对于那些有意彻底改正的人来说,确实需要给一个“重生”的机会。这是因为,实施信用惩戒并非将失信者一棒子打死,使其不得翻身,而是为了借此让失信者受到处罚,进而让其认识到失信行为的错误之处,纠正错误,引导社会大众诚实守信。
观点摘要:从这个意义上说,信用修复是必要的辅助工具,可让失信者看到恢复信用的希望,以主动修复去除信用惩戒带来的“枷锁”,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以免失信者失去信心,“破罐子破摔”。当然,信用修复工作不能过于随意,要鼓励轻微失信者主动纠错自新,并畅通社会公众对信用修复的异议、投诉、举报渠道,引导公众及社会组织关注和参与信用修复工作,不断提升全社会信用水平。(华峰 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