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刘太福
产业是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全市科技创新暨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强调,全市上下要以时不我待、慢进则退的强烈危机感,全力做强产业发展根基,凝聚起“心无旁骛攻主业”的强大力量。全市上下要认真贯彻会议精神,以勇争一流、勇于创新、勇攀高峰的决心和信心,以聚焦产业、服务企业、支持创新的责任和担当,苦干实干、狠抓落实,奋力开创济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灿烂明天。
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视察济宁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决打好打赢抗击疫情、复工复产、“六稳六保”、动能转换、生态治理等一场场攻坚战,全市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稳健发展的良好势头。当前,我们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实现“十四五”时期我市确立的奋斗目标,济宁未来的发展更需要突出产业主导地位,点燃企业创造激情,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
开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灿烂明天,要突出产业主导地位,全力做强产业发展根基。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决战决胜的姿态强力突破制造强市,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升“231”产业集群竞争力,强化重大项目支撑,精准推进“双招双引”,推动全市产业底色得到根本重塑,全力做强制造业这一济宁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要按照思路目标,全力做强现代物流产业这一济宁的独特优势、潜力所在,全面打开济宁通江达海、连接全国、通向世界的大格局。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打造“世界文化旅游名城”这个总体定位上来,全力做强文旅产业这一济宁的资源富矿、使命担当,打响“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文化济宁”的文旅品牌。要以建设现代农业强市为目标,全力做强农业这一济宁的产业基础、重中之重,真正以产业振兴带动全面振兴。要重点发展现代金融、商贸服务、医养健康、建筑业等产业,全力做强现代服务业这一济宁的发展所需、关键支撑,提高济宁经济质量和核心竞争力。
开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灿烂明天,要聚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能。要瞄准省级乃至国家级层面,搭建好企业技术研发平台、产业创新平台、高层次人才创新平台等载体平台。要敢于“攀高枝”,大力引进“中字头”“国字号”大院大所、高等院校,充分发挥济宁创新谷引领支撑作用,释放驻济高校院所潜能,持续放大高端平台效应。企业要加大研发和技术引进力度,完善好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让高校院所的高质量专利、科研成果在家门口实现转化应用。要打造好企业创新的人才高地,探索关键技术“全球揭榜”引才机制,实行重点企业引才“配额制”,推动产才融合发展,积极推动产业发展与技能人才培养深度融合。要实施“企业攀登”工程,加快实施“十百千”技改工程,加速推进“企业上市”工程,加快实施“要素保障”工程,实施“企业家培育”工程,为企业逐浪市场当好坚强后盾,激发企业家创新求变的巨大热情。
开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灿烂明天,要全力打造有求必应无需不扰的最优环境。要更加用心服务,做到随叫随到、不叫不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以全天候不打烊的“店小二”服务,全力打造企业满意的济宁品牌。营商环境要更有温度,以争创国家营商环境改革创新示范区为目标,全面推行“一次办好”,努力打造事项最少、效率最高、时限最短、流程最简的一流环境,让“跑一次”为上限、“不用跑”为常态。扶持政策要更加精准,把政策定到企业心坎里、送到企业手心中,坚决抓好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实落地,把“政策红利”转化为“企业效益”。法治环境要更加优化,严厉打击侵害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积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让济宁成为名副其实的投资热土、发展高地,让济宁高质量发展之路走得更稳、更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