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舌尖上的浪费”坚决说不
4月30日 《北京青年报》 胡欣红
背景: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4月29日表决通过《反食品浪费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反食品浪费法》规定,公务活动用餐不得超过规定标准;商家诱导误导消费者超量点餐,最高罚1万;食品生产经营者严重浪费,最高罚5万等。
观点提要:“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随着物质条件的显著改善,也滋生了一些铺张浪费现象。浪费不仅消耗社会资源,有悖传统美德,而且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背景下,还触及粮食安全这个重大问题。去年中央再次发出“厉行节约”的号召,要求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就是要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定《反食品浪费法》,将近年来我国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上升为法律规定,明确各相关主体的责任,有利于建立长效机制,发挥法律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为全社会确立餐饮消费、日常食品消费的基本行为准则。反食品浪费纳入法治轨道,不仅彰显了我国对治理食品浪费乱象的严肃态度,也更有力地保障了粮食安全。按需点餐,科学用餐,反对各种浪费食品的行为,对“舌尖上的浪费”坚决说不,每个人都应该做爱惜粮食、节约食品的践行者。
电信资费营销岂容如此嚣张
4月30日 《南方日报》 维辰
背景:4月28日,一名河南新乡老人在中国移动客服诱导下开通流量套餐。老人机连上网功能都没有,老人也向客服明确表示“平时只会打电话接电话,不会做其他事情”。而即便客服知道老人没有上网需求与技能,依然两次打电话教老人接收验证码,参与送流量送话费活动。家人刘先生反复沟通后老人才改回原来套餐。
观点提要:准确地说,恶意诱导老人开套餐的是移动外呼公司,他们充当移动客服向机主推销流量套餐及相关业务。值得注意的是,也存在这样一种操作方式:客服通常会以免费为由,诱导消费者开通,在一定期限后免费变收费。大多数人到期后会忘记取消,一些老人更是成了沉默的羔羊。不少规范电信服务协议的相关规定都提出,电信业务经营者与用户订立电信服务协议时,应当要求用户出示有效身份证件、提供真实身份信息并进行查验,对身份不明或拒绝身份查验的,不得提供服务。然而进行电话营销的客服只需拿到用户短信验证码,就默认对方同意更改套餐,这一流程设定值得商榷。当用户要求变更或终止电信业务时,电信业务经营者却往往以各种理由拖延、推诿和拒绝,甚至要求消费者去线下营业厅走程序。购买套餐轻轻松松,想要取消就要经过诸多的弯弯绕绕,这何尝不是不公?纠正诱导开流量套餐、易开难退现象并不能单靠企业自觉,河南有关部门怎么处理,公众拭目以待。
别被“卖惨营销”割韭菜
4月30日 《广州日报》 陈文杰
背景:近日有记者调查发现,那些听上去辗转曲折的情感直播故事,大都有剧本,且背后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从编剧到演员,还有专门的演员培训服务。然而,如此煞费苦心地编故事,只为赚流量夹带私货。可带的货也不“老实”,不乏“三无”产品和假货,有的甚至直接骗取财物。
观点提要:从婆媳关系到伴侣出轨,从老人赡养纠纷到女孩被后母虐待。乍一看,这些情感故事真不亚于电视里热播的家庭伦理剧。尤其在直播的效果下,更有一层“真实”滤镜。而且,无论如何荒诞、复杂的情感纠纷,在情感主播的调解下都能走向皆大欢喜或善恶有报的结局。这种杂糅了家庭琐事与情感纠纷的情节,精准地踩到了中老年群体的“爽点”之余,结局安排也符合他们的心理预期,让中老年观众不仅成为忠实粉丝,还容易产生情感寄托的心理,沉迷其中。一些缺乏网络辨识能力的中老年人,也容易被原本就不安好心的主播引诱购买劣质产品,骗取钱财。前不久,央视就曝光了一批卖惨带货的主播,为直播行业中的虚假浮夸乱象敲响警钟。面对乱象,平台应自觉承担起责任,遏制这股歪风邪气。比如,抖音安全中心就针对此类“卖惨带货、演戏炒作”等违规视频进行处罚公示,封禁了一批违规账号,这应成为行业的常规操作。而职能部门也应加大监管力度,督促平台加强管理之外,也要加强自身敏感度,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跟进处理。
“大国工匠”的职称不能卡在人情
4月30日 《北京日报》 崔文佳
背景:“国家给技术工人这么好的政策,让我们可以评正高,却因为企业的一个章失去评选资格。放眼全国,与我遭遇一样的技术工人,到底还有多少?”近日,新华社对“大国工匠”鹿新弟的报道引发关注,而鹿师傅反映的问题更值得相关部门深思。
观点提要:近些年,从中央到地方反复强调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推动中国制造升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想方设法拓宽技术工人的发展通道。就职称而言,相关部门已经明确,在“蓝领”中设立正高级工程师,各省市也陆续拿出了具体办法,像鹿师傅这样的工程师完全符合参评条件,可为啥就是评不上?“公司工程技术人员到现在还没有一个正高级工程师,你评上了,怕别人有想法。”从相关负责人的一番话,不难看出好政策和硬条件都输给了人情。更令人忧心的是,记者调研发现,这样的问题并非个例。国家层面虽有给力的扶持政策,但一些企业自我设限,到头来政策红利落不到一线工人头上。如今鹿师傅见诸报端,而那些默默无闻的技师又有多少?一家企业也好,一个地区也罢,发展终究要靠人才。而最能激发人才干事动力的,就是给予其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相关部门才积极改革,与时俱进地优化体制机制。这样的背景下,企业的僵化保守显得有些落伍。放着企业发展、地区发展的大账不算,反而以人情世故的潜规则推三阻四,透支的是自己的未来。
(集纳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