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中华民族56个民族民心相通、守望相助、团结和睦。外国学者把这“令人吃惊的统一”看作是“中国的神话”。密码何在?“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习近平总书记5日下午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说的这句话,道出了各族人民亲如一家的文化根基,揭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精神血脉。
观点摘要: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而我们灿烂的文化,正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正是因为各族文化交相辉映,才让中华文化历久弥新 ,也正是因为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才造就了精彩纷呈、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可以说,中华文化不仅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也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是56个民族牢固的精神纽带。
“人心所归,惟道与义。”各族人民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不仅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更是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着一脉相承的价值追求。回望历史,我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非凡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展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
将红色校史、党史“搬上”大学思政课
3月07日 《光明日报》 王胜昔 尚杰
背景:“在高校推进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进程中,深挖校史、党史中的红色资源,打造立体生动的红色思政课,能够取得入脑入心的良好效果。”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卢克平代表说,创新思政课教育、提升育人成效,是近几年他一直关心和思索的问题,河南大学在这方面也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观点摘要:在卢克平代表看来,仅仅将红色资源“搬上”课堂,还远远不够。要想取得入脑入心的效果,必须创新教学教育方法。学校各个学院结合专业特色打造了一批特色明显的思政课。音乐学院打造的《歌声中的党史》,通过“思政+音乐”的模式,将微党课与歌唱表演结合起来,受到学子们的欢迎;新闻与传播学院创排的大型音画剧诗《星空》,将“全国优秀教师”李芳的先进事迹搬上舞台,在河南巡演20余场并走进教育部进行汇报演出,在全国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在疫情防控期间,临床医学、中医学、生命科学学科在线上课程中,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思政课教学成果。“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卢克平代表表示,党史、国史、校史都是非常好的思政教材,高校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红色思政课”,引导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学生获“最具期待奖”:
每一次闪光都不应被辜负
3月08日 《新京报》 祁倩倩
背景:日前,一则“老师为学生颁发最具期待奖”的新闻引起网友点赞。据了解,在吉林某小学的课堂评奖中,老师特意颁发给一个男生“最具期待小明星奖”,虽然该男孩在上学期“表现平平”,但老师却坚信其可以变得更好。视频显示,颁奖时男孩流泪哽咽。得奖后,他坚定向老师保证“今后会变得更好”,并赢得了全班的掌声。如此温馨的画面感动了一众网友,网友们纷纷表示:被暖哭了。
观点摘要:表扬和批评是师生之间常见的交流方式。在一般的认知中,似乎老师的表扬大多数只属于那些优等生。当有一天,“表现平平”也依然能受到表扬时,自然给舆论场上带来了一种别样的观感。老师用独特的眼光在平凡的表现中发现学生不平凡的一面,不遗漏学生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这不仅能够很大程度上保护孩子们的自尊心,也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促使其更有动力地为达到预期结果而努力。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塑造人。好的教育会激发人的潜能,让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当然,“鼓励式教育”也要讲艺术,好的鼓励是要实事求是,而非无限夸大,否则容易滋生学生骄傲情绪,难以发挥“鼓励式教育”应有的价值与意义。
从唐宫夜宴到清宫咖啡,让期待更多了
3月03日 人民网 华宁
背景:近日,沈阳故宫清文化元素主题咖啡馆“莊啡”开门营业。据沈阳故宫博物馆馆长介绍,“莊啡”是传统文化与时尚生活融合的成果,是沈阳故宫文创产业发展的又一个新突破。让文物“活起来”,让传统文化“火起来”,是近年来文化领域关注度最高的话题。 河南卫视春晚节目《唐宫夜宴》,运用虚实结合的舞台科技,通过“古董级复原”与“现代性表达”,让国宝、国风与国潮同频共振,为观众和网友奉送上一场文化盛宴,也让专业人士发出“传统文化创新传承成顶流”的赞叹。
观点摘要:文创产品能否经受检验、笑到最后,关键在于是否具备或传承了深厚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在专注其实用价值的同时,更要看到它们所承载的文化意涵、所具有的文化表达功能。如果对传统文化不求甚解,盲目引入商业化流程,反而会贬损传统文化的价值。文创产品的生命力在于植根文化、反哺生活。故宫文创产品的火爆,就充分证明:有深厚文化内涵和强烈文化温度的文创产品,更容易满足大众对文化艺术、精致生活的向往,更容易让人们在“日用而不觉”中感受到文化滋润和文明温存。置身今天这样一个文化崛起、文化复兴的时代,让传统文化从厚重历史走入寻常生活,我们期待有更多的创新尝试。(华峰 辑录)
3月07日 《人民日报》 陈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