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个“八旬老人独自冒雨交医保被拒收现金”的视频让很多网友的心痛了一下。视频称,宜昌西楚社区一位老人用现金缴纳医保被拒,工作人员告知其需要手机支付医保费。虽然当地官方做了澄清——事发地市医保局称可以现金支付,社区称当时只是建议代缴或手机支付,不存在拒收现金,镇政府回应称那位工作人员是在给别人讲解政策,并非与这位老人对话。但这激起的社会疑虑却并没有因此消除,那就是担心某些地方、场所的缴费方式对老人“不友好”。
如前两天备受关注的“94岁老人被抱起做人脸识别”事件:老人需要实人认证开通激活社保卡,根据银行规定需要办理人到人脸识别自助业务终端刷脸验证身份。由于老人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只能由儿子抱起完成人脸识别认证。还是更早之前黑龙江哈尔滨一老人因没有手机扫健康码,被公交司机拒载,又遭到乘客谴责,民警将老人带离。媒体上不时曝出的老人现金付款被拒收、医院取消线下挂号窗口等现象,都将一个现实问题抛在了公众面前——大量老年人成为数字化浪潮下的边缘人群。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今年9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0亿,其中60岁及以上的网民占10.3%。简单估算可知,2.5亿年逾60周岁(含60岁)人口中有超过六成不是网民。如何不让老年人“被互联网抛弃”,避免老年人成为智能化时代被落下的一群人,帮老年人越过数字鸿沟,成了摆在全社会面前的现实课题。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就进一步推动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贴心的便利化服务作出部署。方案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7类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提出了包括完善“健康码”管理、 禁止拒收现金在内的20条具体举措要求。比如,疫情以来,扫码通行在许多地方和场所成为必须,但对于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无法扫码的老年人而言,“健康码”却成了日常生活的“拦路虎”。对此,《实施方案》明确各地不得将“健康码”作为人员通行的唯一凭证,对老年人等群体可采取凭有效身份证件登记、持纸质证明通行、出示“通信行程卡”作为辅助行程证明等替代措施。在充分保障个人信息安全前提下,推进“健康码”与身份证、社保卡、老年卡、市民卡等互相关联,逐步实现“刷卡”或“刷脸”通行。
掌握和使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越来越成为必备的生活生产技能。未来老年人养老,数字化、智能化程度会更高,培养老年人的数字生活习惯具有重要意义。让老年人充分参与并享受数字化生活,不仅是社会责任的要求,更是适应老龄化社会到来的必然举措。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真正解决老年人面对的技术“鸿沟”,需要用老年人的眼睛去关注他们的需求,而归根结底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负责人隋静11月26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介绍,工信部将利用企业信用评价机制,将网站APP适老化改造的相关工作纳入到企业信用评价当中,激励各个相关企业主体积极参与改造行动。期待通过企业信用评价机制的激励作用,能够加快APP适老化改造步伐,进而让“长辈模式”成为手机应用的标配,帮助广大老年人搭上信息快车。在政策引导和全社会共同努力下,形成从政府到企业、从社会到家庭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一定能有效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让广大老年人更好地适应并融入智慧社会,共享智慧社会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