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推进城市建设,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论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城市是人类居住生活的重要场所,城市建设关乎百姓生活方方面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新时代我国城市建设的宗旨、主体、重心、目标,深刻阐明了我国城市建设的方向。
城市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城市归根结底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城市建设与治理的方向。在城市建设中,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城市属于人民、城市发展为了人民、城市治理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城市建设的主体是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去的坎,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在城市建设中,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扬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尊重城市居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鼓励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和管理,真正实现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城市建设的重心在社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区是党委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要及时感知社区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一件一件加以解决。”这要求我们把城市建设的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突出问题,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同时,聚焦基层党建、城市管理、社区治理和公共服务等,整合审批、服务、执法等方面力量,把社区打造成为城市治理的坚实支撑和稳固底盘。
城市建设的目标是宜业、宜居、宜乐、宜游。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才能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城市建设中,要围绕人民群众需要、贴近人民群众生活、服务人民群众利益,以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为目标,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