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刘太福
文明,是现代城市的底色。作为反映城市整体文明水平和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综合性荣誉称号,全国文明城市一直被视为最具价值的“地方名片”。
11月20日,在北京隆重举行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济宁市以优异成绩成功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欢欣鼓舞、倍感振奋。对于济宁而言,这是一份荣耀、一份肯定,更是一份责任、一份使命。
为了这份沉甸甸的荣誉,生活在济宁的每一个人为之付出了不懈努力,也见证了这座城市几年来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征途上的奋斗与变迁。
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我们靠的是上下同心,久久为功。几年来,850多万济宁人民一步一个脚印,拼的是精神,比的是作风,靠的是实干,汇聚起了创建文明城市的磅礴力量,以实际行动不断丰富着城市的内涵、塑造着城市的气质,并将这种担当作为、狠抓落实的干劲沉淀为城市的文化、化育为城市的精神。
几年来,济宁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坚持高位推进,组建起党政带动、上下联动、各方推动的创城工作大格局,坚决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从市民关注的突出问题和文明城市创建的薄弱环节入手,持续推动创建力量和资源向基层和城市社区倾斜延伸,努力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画出了创建的最大“同心圆”。
几年来,济宁坚持创城为民导向,把文明城市创建作为改善民生的关键举措,从群众普遍关心的具体问题着手,从群众不满意的事情抓起,改善生活环境、创造文明生活,注重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将“创建为民、创建惠民”的理念落到实处,群众幸福感满意度与日俱增。
几年来,济宁把文明融进城市血脉,用优秀传统文化涵育新风,让文明融入发展、落到实处、走进生活。广大市民自觉接受道德礼仪的熏陶和规范,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文明观念、养成文明习惯,带动城市整体文明程度的提升,社会更加文明,管理更加有序,服务更加高效,环境更加宜人,提升了城市环境和人文软实力,使济宁的知名度更高、形象更美、吸引力更强。
如今的济宁,城市更加干净整洁,交通更加文明有序,生活更加便捷舒适,社会更加和谐安定,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文明风尚蔚然成风,老百姓深刻感受到城市的日新之美、日进之美,对优秀人才、高新技术、资本信息等高端要素的吸引力和承载力不断加强,为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这些变化,是创城的初衷,更是创城的硕果。但创城又是一项全域、多层次、全过程、持久性的系统工程,是一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追求,城市文明的培育和涵养需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
这也就意味着,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我们必须带着荣耀继续前行,坚持创城为民导向,把文明的各个细节践行于点点滴滴的日常行为中,不断深化巩固文明创建成果,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让文明意识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推动城市文明水平大提升永不停步,向更高水平城市文明迈进。
创城无止境,打造更高水平城市文明任重道远。站在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的新起点上,我们要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和韧劲,继续发扬勇拼搏敢战斗的作风,进一步巩固提升创文成果,健全完善常态长效创建机制,以常态长效机制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持之以恒从细节着手,持之以恒强化督导检查,持之以恒解决市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形成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持续构建智慧化城市管理体系,提高城市管理效率,挖掘文化资源优势,不断放大“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文化济宁”城市品牌,不断强基础、优功能、提品质、利长远。
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是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过程。创建文明城市的目标,就是要实实在在地服务群众、方便群众、让群众得实惠。我们务必要以创建工作的新作为新成效,牵动和引领城市建管水平不断提升、社会民生福祉持续增进、良好社会风尚日趋浓厚,让人民群众感受到身边的新变化,得到新实惠。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我们一定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把文明创建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并将文明成果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高昂的斗志、更加过硬的作风,埋头苦干、真抓实干、众志成城,奋力谱写济宁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全新的起点。让我们乘着文明之风,再度奋楫扬帆,担当作为,狠抓落实,不断向更高水平城市文明迈进,让文明之花在济宁大地永久绚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