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双一流”毕业生作为重点引进对象,表面上看是重视人才,但其实并不利于各地真正招到优秀人才。有的进入“双一流”的学生,会因为自己已有“双一流”身份而不努力学习;有的“非双一流”学生也会在学历歧视背景下,放弃努力或者转而努力通过考研或考博改变自己的学历身份,而非提高自身能力。如此,将制造出大量学历泡沫,也不利于高等教育形成合理的人才培养结构。
——光明日报:《放宽落户不必只盯着“双一流”》
不少父母认为,现在的青少年生活变好才变得娇气而无法承受挫折和压力,并常常以自己小时候艰苦生活举例子,伴随着“要换成你,是不是早就不用活了啊”之类的指责声。
一来,孩子遭遇挫折想要寻求安慰,一些父母却还在“伤口上撒盐”,挫败感与无助感会进一步加强,进而产生消极的归因与行为图式。二来,早年的生活环境带来的更多是身体上的饥饿感、劳累感,其与心理上寻求的稳定与安全并不是对立关系。
——新京报:《抑郁症低龄化:少年的烦恼并非只是“矫情”》
有的政绩观扭曲,只注重看得见、摸得着的“显绩”,不愿在见效慢、周期长的“潜绩”上下功夫;有的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在城市建设中未结合城市历史文化,未充分考虑群众需求,“文化地标”名不符实……此类“文化地标”,不仅没能发挥提升城市形象、展示历史风貌的作用,反而丑化了“城市形象”,影响了群众获得感,损害了政府公信力。
——中国纪检监察报:《不给面子工程留面子》
“医生脱岗属于医疗事故,得给我们开除”,这是北湖医院值班急诊医生拒绝去院门外接治伤者的理由。一边是伤者在淌血,一边是值班医生振振有词“我在这值岗,我不在大门口!” 令人愕然。必须指出,医院制度的设立初衷是救死扶伤、是约束医者履行职责。所谓“脱岗”,是指医生“开小差”,而不是“严禁”医生去院门口接患者。二者性质完全不同,怎能混为一谈?这不是“脱岗”,而是脱责。
——人民网:《医院门口出车祸,不该“求救无果”》
秋冬季是流感、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此时的低温环境利于新冠病毒传播。当前新冠疫情仍在全球流行,积极接种流感疫苗有助于防范今年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与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叠加流行的风险。同时,新冠肺炎早期症状和流感有一定的相似性,积极接种流感疫苗,有效控制流感流行,可以减少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出现,有助于更精准识别新冠肺炎患者,减轻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压力。
——北京青年报:《平稳有序做好流感疫苗接种工作》
(闻道 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