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华夏文明,有一个字贯穿始终,那就是“福”字。 一个“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期盼,亦是圆满、和谐人生的极致追求。在热闹的春节,跟随着“福”的脚步,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为新的一年增添满满的福气吧!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根脉,也是世界文明宝库中的珍品,是我们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两个有关汉字的新闻,让人从一正一反两方面感慨文化自信和文明的传承。文化自信源于历久弥新,甲骨文是汉字之源,是5000年中华文明的标志,历经3000多年漫长岁月绵延流传下来,演变成今天的汉字,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稳定性,是中华文明智慧的体现。甲骨文既是优秀的传统文化符号,又是符合当今潮流的创意字符,体现了汉字之美,为艺术创造提供了广阔空间。数千年来,伴随着汉字的演变,形成了举世无双、源远流长的书法艺术,陶冶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情操。传承和弘扬甲骨文和书法,需要深入发掘它的美,把这种美感传递给更多人,这既是对历史文明的传承,更是人类精神的进步,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动力。
甲骨文的发现、研究之路充满坎坷,令人感慨。120年前,甲骨文发现之初,国家仍处于积贫积弱的历史隧道中。当时出土的不少甲骨被外国人巧取豪夺,蒙尘异国他乡,给我们留下伤痛和遗憾。从“甲骨四堂”到“甲骨五老”,一代代学者薪火相传,挖掘与研究已持续两甲子,让甲骨文从可敬可畏变得可亲可爱,从学术殿堂走进大众生活取得丰硕成果。一个一个字破解,一代一代人钻研,枯燥繁琐的研究是学术成果生动表达的前提。而通过甲骨文的普及形成热爱汉字、致敬文化的社会氛围,将为学术研究提供人力、智力等全方位的支持。中国书法是关乎人文之雅事,所谓字如其人,见字如面,人书一体。但是,这些年来,总感觉书法变了味。更有甚者,将书法沦为敛财之道。书法与人品分离,导致书法只剩下形式空壳,沦为孔方兄帮闲,是不会有生命力的。书法要有生命力,只有向研究甲骨文传承发展的学者那样,才能回归纯洁的人文殿堂。
春节写福字,无疑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又一次传递。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流淌于每个中华儿女血液里的精神血液;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伟大信念和不懈追求;无论甲骨文的发现研究,还是书法的薪火相传,都是可以“证经补史”的物质文化遗存,而且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和文化瑰宝。这种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和魅力,正是我们的自信之源。春节写福,就是企盼“福”的到来;而这个“福”正是中国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这一普惠于民的本质、为人民谋福祉的伟大理念,与中华几千年传统文化所折射出的中华民族的生活观念及价值观和谐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