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常听见喜欢书法的朋友吐槽简体字,如“亲不见,爱无心,产不生,厂空空”等等,很显得是那么回事。也有一种声音,建议在中小学开展繁体字教育。去年全国“两会”期间,有全国政协委员提交《关于在全国中小学进行繁体字识读教育的提案》,提议学校开展繁体字教育,建议有关语言文字部门充分调查、深入研究,适时恢复使用繁体字并保留简化字书写简便的成果,至少做到“识繁写简”和“用简识繁”,以消除诸多弊端。
众所周知,文字具有表达信息的功能,繁体字因其字形复杂,可以显示更多信息,也能更好传递文字含义。人们阅读古籍、书法写作或与港台地区进行交流时,识读繁体字也会带来诸多便利。但不必讳言的是,笔画繁多的方块汉字难写难认难记,也是一个客观事实。进入近现代以后,中国的知识群体痛感于这种现实,开始了文字简化的工作,终于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推出了较为成熟的汉字简化方案,经过不断完善,成为现今的法定规范汉字。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汉字简化起到的是重要的正面推动作用。从中也可以看出,中国人写汉字,从最初的铭石、竹刻、毛笔到钢笔,是一个不断简易化、便捷化的过程,随之带来的是书写效率的不断提高。这一过程不可逆转,不可能因为毛笔书写富有更多传统文化意蕴而废弃钢笔、改回毛笔。
那么,中小学是否适合设置繁体字教育呢?去年12月6日,教育部就在官网就此提案进行了公开答复。教育部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因此,学校教学应依法使用规范汉字,说白了就是不支持学校教学繁体字。不难理解,现行的中小学教育以通识教育为主,繁体字并不适合纳入到这一范畴中来。一则,简单繁体字的识读,早已纳入到现有的课程当中。二则,更为全面的繁体字识读教育更适用于有专业需要的人学习,在多数人基本能够认读繁体字的前提下,系统学习繁体字的门槛不高,掌握它不是难事。如果将繁体字纳入通识教育,势必要增加对识读繁体字的考核,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对繁体字的兴趣。
其实,文字是供全民使用的信息交流工具,而不是一部分专家的文玩。文化只是文字的衍生功能,它不仅存在于繁体字中,也存在于目前使用的规范汉字中。对于繁体字,应交给相关的专业人士去学习,喜欢书法的尽管用繁体字搞创作,喜欢读古籍的尽管去看繁体字的书籍,没有什么人会去阻止,没有必要推广到中小学教育上来。类似“亲不见,爱无心”的说法作为一种文字游戏固然可以,但一本正经地拿来非难汉字简化,却是没有意义的。方块汉字确实因为在其发展初期大多有象形特点而蕴含着一定的会意文化,但随着人们对世界认识的深化,特别是大量抽象意义的产生,汉字的会意特点早已弱化,即使仍然有也只是体现在一小部分字上。实际上,保护繁体字有很多更为简单易得的方式,比如组织兴趣小组、开展繁体字有关的文娱活动等。只要繁体字在人们触手可及的范围内,就一定能吸引一些人的注意和兴趣,这比传统课堂教育的方式成本更低、收效更好。因此,在尊重汉字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保护繁体字有多种方式和开放心态,不必执着于一定要将其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