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济宁讯(通讯员 王洪玮)11月16日,兖州区新兖镇武村社区和鼓楼街道息马地社区实践站人头攒动,很是热闹,一对对“红马甲”或向群众宣讲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或为群众传授兖州传统文化知识,群众对“兖秀”“五谷画”“虎头娃娃”等非遗项目也非常感兴趣。“这是文化名家领航行动志愿服务走进实践站活动的一部分,推动文明实践提档升级,让群众得到高质量志愿服务是我们的初衷。”济宁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任周丽明表示。
说起实践站提质增效,兖州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明实践中心主任武云飞深有感触,他说,作为文明实践主要形式的志愿服务必须走出打扫卫生等陈旧的低层次模式,而要契合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更多注重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让优秀传统文化深耕兖州大地、浸润群众心灵、滋养文明实践,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为此,兖州区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专门开辟了非遗传承阵地,每周六周日,兖秀、剪纸、泥塑、虎饰、石刻及文明实践主题广场上的花棍舞、鼓子秧歌等3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排出计划表,轮流免费给群众培训。“山东梆子”“于派山东快书”等曲艺类项目更是如火如荼,在继承发展中创新转化,成为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推动移风易俗的重要载体,群众得到传统文化熏染,心灵得到塑造,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兖州区文明实践提质增效还体现在解决群众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上,让群众看到见、摸得着、有感悟、有获得感和幸福感。在村(居)实践站开办了20家“幸福食堂”,解决了老人吃饭不方便问题;设立了村级“幸福基金”走出了村办公益的路子,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为老人发放零花钱、村内褒奖嘉许调动群众参与文明实践积极性不再犯难;建设了“端信书屋”“雏鹰课堂”,成为孩子们快乐成长的“幸福乐园”;全区344个村(居)文明实践站522名“热心人”参与到红白理事会,成为群众的“帮办员”;500名“义务红娘”成为家风传承、养老孝老“指导员”,今年以来为400多名群众代办红白事,节省开支2000多万元。今年兖州遇到了61年来的秋涝和低温,群众收获耕种遇到了技术困难,由区、镇286名机关干部和农业、农机技术专家组成的360名“特派员”一线技术指导,协调大型农机,提前5天保质保量完成秋种任务。群众夸“这样的志愿服务俺欢迎”。
“从群众对文明实践的反映中我们得到启示,志愿服务必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小打小闹低水平的活动满足不了群众要求,甚至引起群众反感,倒逼实践站志愿服务提高质量、增强效能。”武云飞说。为此,兖州区近期重新梳理项目库,删除了群众不喜欢的陈旧项目,增加了“习语润心”“大院名嘴”“村庄大喇叭”“赞村风”“端信兖州人”等宣传宣讲项目,在一次推送的155个项目中理论宣讲、传统文化体验培训的占了52%,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的占了30%。
这次“文化名家志愿服务进服务站”活动有《兖州传统文化的“端信”元素》《“非物质文化遗产”兖州记忆》,通过名家讲解、实物展示、手把手培训,让村民们打开了眼界:“没想到兖州还有这么多宝贝,得学两手。”小孟镇梁村李天亮的“石磨面”展摊让村民围了个严实,啧啧称赞:“同样一斤挂面,超市卖2.2元,经过石磨磨出来就卖8元,价格翻了好几倍,碾、石磨咱都见过,在这里变成了财路,也是忘不掉的文化记忆,文化也能变成财富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