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大图
  • 头条
  • 今日关注
  • 济宁城事
  • 25楼会客厅
  • 时政要闻
  • 今日热点
  • 济宁经济
  • 视听济宁
  • 图说济宁
  • 文化周末
  • 民生新闻
  • 公安交警
  • 今日时评
  • 健康生活
  • 本网独家
  • 精彩专题
  • 本网出品
  • 数字报
  • 县区之窗
  • 今日关注
  • 济宁城事
  • 时政要闻
  • 县区之窗
  • 济宁经济
  • F25客厅
  • 今日热点
  • 视听济宁
  • 央媒看济
  • 本网独家
  • 今日时评
  • 精彩专题
  • 房产 车市
  • 文化周末
  • 财经 旅游
  • 圣地摄影
  • 通讯员
  • 济宁论坛
  • 数字报
  • 掌上济宁
主页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
基础设施补短板 山乡巨变焕新颜
2022-05-05 来源:大众网
  • 作者:编辑:李玲
  •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继续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把乡村建设得更加美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地区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条件极大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来看记者的一线调研。

      在四川大凉山深处的高山峡谷间,一座主桥墩高达196米的大桥已拔地而起,今年六月通车后,山上村民到对面县城只需要几分钟。这在十多年前是无法想象的。

      “出行靠走、过河靠溜”,这就是过去大凉山等贫困地区交通状况的真实写照。不仅如此,饮水不安全、垃圾围村、人畜混居等问题在很多地方也普遍存在。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多次就“四好农村路”的建设作出指示批示,一再强调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点做好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把乡村建设得更加美丽。

      在各地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经常会走进村庄院落,了解农村的交通状况、住房改善和改水改厕情况。2018年春节前夕,总书记沿着泥泞崎岖的山路深入到大凉山腹地的三河村、火普村,了解老乡们的生活情况。

      从易地扶贫搬迁到村村通公路,从农村喝上放心水到网络进村入户,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启动大规模的农村基础设施改造工作,累计投入34628亿元建设资金,新改建238.6万公里农村公路,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实现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路、通光纤4G网络,八成以上农村人口喝上了自来水,农民吃水难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2018年,国家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投入144亿元整村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每年安排30亿元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厕所粪污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2021年底,三年行动方案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全国4000多万户农村户厕得到改造,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0%,九成以上的自然村建立了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各地因地制宜建立了5万多个不同类型的美丽宜居村庄。

      如今,在四川凉山州,近20万户村民搬进了明亮宽敞的新房子,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家家都有自来水和水冲式厕所,村庄里还建了污水处理系统和垃圾中转站,整洁而有特色的村容村貌不时吸引游客驻足停留。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曾经是制约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短板,过去十年,国家下大力气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打造宜业宜居的农村人居环境,中国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革。这不仅给亿万中国农民带来了更为便捷美好的生活,也为乡村振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关新闻
    济宁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济宁日报社 联合主办
    鲁ICP备102085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37120180009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网举报电话:0537-2343210 举报邮箱:jnrbs@163.com
    济宁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东方圣城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Copyright © 2021 www.jn001.com
    鲁公网安备 3708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