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日报社/爱东营讯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描绘了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必须锚定目标任务,始终保持事争一流的精气神,必须敢想敢干、敢为人先。”连日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和要求,将学习宣传贯彻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要求全市工信系统干部职工进一步明确“走在前、开新局”的目标方向,增强工信事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聚焦聚力市“六个争一流、走在前”“五个牢牢把握”“四个高”要求,瞄准“创新、绿色、智慧、高端”,持续推进存量做优、增量做强,全力推动东营工业发展在全省争一流、走在前,为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目标引领前进方向,目标凝聚奋斗力量。下一步,全市工信部门将突出运行保障,推动工业经济稳中有进。健全预警监测体系,优化机制,强化统筹,及早发现并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密切关注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动态监测用电量等重要指标,科学研判行业发展趋势。落实好“政企面对面、亲清解难题”恳谈、市领导联系企业、百名局长服务百家企业等制度,用好工业企业困难问题办理工作机制,集中力量解决企业生产经营、项目建设等困难问题。持续抓好省、市“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政策落实,力争更多企业享受政策红利。
企业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体,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我市工信部门将进一步突出企业主体,增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通过抓实研发平台培育,全年认定市级以上研发中心10家。加快工业设计发展,建设一批市级工业设计中心。组织重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对接活动,促进一批创新成果产业化。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格局,争取年内培育“专精特新”“瞪羚”等企业50家以上。
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在于高素质产业。我市工信部门将突出高端高质,提升产业集群发展能级。深入实施重点产业“链长制”,聚焦18个产业链,市县强化项目谋划、“双招双引”,落地实施一批延链强链补链项目,聚力发展链条经济,推进重点产业链项目尽快投产达效。强化“链主”企业培育,支持其牵头建立产业链合作机制,开展“专精特新”企业对接活动,打造“链主”和“专精特新”企业强链补链“共同体”。开展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培育行动,大力培育具有较强影响力、竞争力和引领力的特色优势制造业集群。
我市工信部门将突出技改提级,推动重点产业优化升级。深入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用足用好市级技改专项资金,突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鼓励企业加快技术改造项目建设。实施能效、水效“领跑者”行动,瞄准国内先进开展对标。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增加省级以上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绿色工业园区、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严格落实“四个区分”,严把技术改造项目准入关,从源头上严控“两高”和高耗水项目。深化“亩产效益”评价改革,配套完善政策措施,倒逼低效企业转型发展。严格落实“三个坚决”,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积极稳妥推进参与烟台裕龙岛炼化一体化整合2家企业按期完成炼油产能退出。
智慧赋能,我市工信部门将进一步在培育壮大数字经济上用心用力。我市工信部门将深入推进“优势产业+人工智能”,抓实智能诊断,加快84个重点项目建设,打造市级试点示范。大力推动数字产业化,培育壮大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稳步提升电子专用材料生产能力。对标全省大数据产业地图,分期分步建设市级工业大数据中心。扎实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培育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推动市级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提升服务能力,年内新增上“云帆”平台企业100家以上。
(记者 郑代玉 贾重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