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日报社/爱东营讯 今年以来,利津县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市第七次党代会精神,以“创新实干、事争一流”的境界,不断做足特色文章、做强县域经济,进一步拉高工作标杆,力争推动各项工作走在前列争排头。
自4月份以来,利津县围绕“利津的特色在哪里?如何做足利津特色文章?与排头的差距在哪里?如何做强县域经济……”开展了“走在前列、争当排头”集中讨论,激发起全县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热情。在工作中,牢固树立“看干部就要看项目、看项目就是看干部”的导向,大力提升干部的专业思维、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以“战、拼、抢”的姿态创新创业,奋力开创高水平现代化强县建设新局面。
勤学善思,明辨笃行。特色就是特长、特长就是优势。今年,利津县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标准,重点谋划了总投资466亿元的121个重点项目,围绕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乡村振兴等重点任务定目标、定措施、定时限,聚力攻坚,以行业特色汇聚利津特色,着力把利津打造成为“主业突出、多元融合、特色鲜明”的功能性城市。
立足区域特色,利津县大胆探索、总结提炼,优势产业争当“头雁”。围绕打造两千亿级化工新城目标,加快推进利华益集团40万吨/年高性能ABS树脂一体化等11个在建、拟建项目建设,“化工占比、单位能耗销售收入、产品影响力”三项指标持续上升,“单位产值能耗、单位产值污染物排放”两项指标不断下降,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深挖利华益“链主”带动优势,推进“利华益+”发展模式,大力培育进出口、金融、研发等上游供应链企业,加快配套通用塑料、平台经济等下游加工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加强与中国化学会等化工领域顶尖专家的对接合作,着力打造千亿级炼化精细化学新材料一体化产业集群。
放大优势的同时,利津也在补足短板弱项,以“有解”思维积蓄发展动能。聚力突破“四新”产业,以“双招双引”、搭建产业聚集平台为路径,塑造创新创业新引擎。今年以来,开展招商引资“四百”攻坚战,组建3个利津驻外招商中心,聚焦大湾区、长三角、苏闽皖等重点区域,进行登门招商、蹲点招商,做活做精“建链、补链、延链、强链”项目招商文章。截至5月底,全县签约23个项目,在建招商项目35个,到位资金39.85亿元。
突破“四新”经济项目,加快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生产性服务业、多式联运等项目建设,大力培植新兴产业,摩贝化学、中科云盾、黄河三角洲大数据产业园等6个“四新”项目实现签约落地。以全市创建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为契机,大力推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重点推进4.5GW光伏基地建设,今年实施1500MW渔光互补项目和700MW渔光互补项目,建设新能源装备产业园,发展海上风电,统筹推进充电桩建设,构建中心城区公共充电“3公里服务圈”。
省党代会报告中提到要“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培育百亿级、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利津县依托滩羊年出栏260万只规模优势,建设了全国单体最大的肉羊标准化养殖园区,做强黄河口滩羊产业,以更加完备的供应链配套推动传统产业升级。计划通过牧光互补、高床养殖等方式,改造提升老旧养殖小区,建设3.0版本养殖棚,实现粪污日产日清,达到养殖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加快推动黄河口滩羊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大数据中心、联合实验室,聘请中国肉类协会制定羊肉质量等级标准体系,积极引进肉羊屠宰、加工、电商销售企业,不断提高滩羊品牌附加值。
在盐窝碧桂园无人化智慧农场,东营无人农场总经理孙筱告诉记者,项目计划投资5亿元,建设农业生产区、粮食加工区、良种繁育区、休闲聚集区四大功能区,以及碧桂园无人农机实验基地,采用无人驾驶、精准作业、智能网联、智慧农业等先进技术,实现耕、种、管、收全流程无人化作业,着力打造优质农产品基地和全国知名品牌。目前,农场已完成1万亩的土地流转,先期开展十余种耐盐碱春播玉米品种实验,为下一步种子繁育做准备。
“农,天下之大业也。”乡村蕴含着无限希望与动能。
利津县围绕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要求,因地制宜发展设施高效农业、特色增收产业、节水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培育出“临合蜜”甜瓜、“一品益津”等特色农产品“金字招牌”。提升盐碱地生态化开发利用水平,年内建设盐碱耕地改良示范基地5000亩以上,推广10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项目,着力增加种植效益。探索产学研协同、盐碱地农业基地示范引领和龙头企业带动等成果转化模式,指导汇邦公司、国丰家庭农场与省农科院合作,开展耐盐碱大豆、玉米品种选育和肉苁蓉试验种植,让盐碱地亦能生“金”。
蓝图绘就,催人奋进。利津县将认真学习宣传贯彻省党代会和市党代会精神,围绕工作目标,勇担使命、开拓进取,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李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