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时指出,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完善共同富裕政策体系、探索有效路径,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要找准实践路径。路径明则步履坚,推进共同富裕要找准关键路径。中国的共同富裕应是以县域为基础的共同富裕。县域是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目标的基本执行单元。当前,我国县域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93%,县域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74%,县域GDP约占全国GDP的53%。县域处于城市和乡村的中间环节,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处于纽带位置。共同富裕的达成需要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县域的整体发展就成为打破这个结构的关键节点。因此,我国的共同富裕应是以县域为基础的共同富裕,即以县域人民高质量民生福祉和幸福为重要目标的共同富裕,以县域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发展为实践路径的共同富裕。
要明确重点方向。方向明则思路清。一要因地制宜打造共同富裕的硬核支撑。实现共同富裕,推进高质量发展是关键。县域高质量发展必须紧密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因地制宜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深入推进产业链固本强基;强化创新主导、强化数字赋能,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裂变式快速发展,塑强发展支撑,打造共同富裕持久核心动力。二要抓好用活非公经济这一关键资源。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力量,中国高净值人群的主体也是民营企业家,要抓好用活这一关键资源,让民营经济成为强国的经济、富民的经济和担当的经济。要唤醒文化自觉,鼓励企业家履行社会责任,带领企业在市场环境中实现质量更好、效益更高的发展;要培育慈善文化,让慈善成为企业家群体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方式;要鼓励企业家既富口袋,也富脑袋,成为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富裕的标杆和引领;要加强党的领导,抓好平台载体建设,通过创业帮扶、乡村振兴等把"先富带后富、帮后富"项目化、动作化。三要凸显放大三次分配的积极作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第三次分配蕴含的价值取向已突破纾困扶弱的局限,开始具备推进社会进步等深刻意蕴,所涉及行业也已从最初的扶贫济困扩展到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环保等诸多民生领域和公共事业,弥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日益凸显。要完善体制机制,放大三次分配作用。构筑百花齐放的慈善生态,鼓励产业精英通过打造落地化、专业化、品牌化的现代志愿服务体系等方式创新参与慈善事业,推进社会治理。要撬动商业资源,推进慈善组织科学治理,扩大慈善组织数量规模,扩大慈善资源池,提振慈善项目影响力,借力数字技术,提升治理水平,汇聚社会力量,放大第三次分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