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日报社/爱东营讯“你看,今年水稻出的苗又密又匀,比往年人工撒播的好多了,用上高科技就是不一样啊。”日前,在河口区义和镇王集稻藕种植基地,望着已经见绿的稻田,东营市启稼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孙青滨高兴地说。今年,该公司采用无人机通过北斗定位来进行水稻撒播,不仅省时省力,还节省种子,“现在,我们的水稻种植从种到收,全部实现了机械化、科技化,我们也确实尝到了科学种田的甜头。”
王集稻藕种植基地位于义和镇王集水库以南,总面积达3500多亩,种植的盐丰47水稻新品种抗盐碱、产量高,亩产1200多斤,并且不用插秧,直接进行撒播,省时又省力。“随着水稻种植技术的逐渐成熟,在省农科院专家指导下,去年我们又在基地种植了700亩小麦,试行小麦、水稻轮作新技术。”孙青滨指着不远处一片金黄的麦田,满脸喜悦地说,“虽然近期天气比较干旱,但由于我们水源比较充足,小麦长势很好,丰收在望。水稻秧苗我们已经育好了,收完麦子后就立即插秧,这样一地收两季,产量就大大提高了。”
像孙青滨一样,义和镇慧海农机合作社的李慧在甘薯种植方面也采用了许多新技术。在“锦绣河口”现代农业示范园甘薯种植基地,李慧新栽植的甘薯已经返绿,长势喜人的秧苗正在茁壮成长。李慧介绍说:“今年,我们除了引进甘薯育苗新技术,还将以前的单垄种植改为双垄种植,地膜由白色改为黑色,播种作业则采用了北斗导航自动驾驶新技术,同样的面积今年产量将成倍提高。膜下滴灌使甘薯不仅抗盐碱,而且抗旱能力也特别强,近期的持续高温对甘薯的影响不是很大,所以现在的甘薯长势仍然比较好。”
近年来,义和镇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理念,不断加大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力度,积极引进农业新产品、新技术,为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科技芯”,先后与山东圣丰农业、北京林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合作,建成了“黄河三角洲(河口)耐盐碱大豆产业创新中心”等一批实训基地和专家实验室,进行新产品研发、种植实验和新技术推广,积极帮助做好原有产业的更新换代和新兴产业的规模发展。
目前,义和镇已先后引进国内甘薯、水稻、大豆、果树等优良品种30余种,推行滴灌栽培、叶面施肥、水肥一体化、园艺防草地布等新技术,为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力。同时,义和镇制定创新创业人才激励机制,建立“义和庄”创客孵化平台,通过对返乡大学生、贫困群众和当地的“田秀才”“土专家”开展就业创业培训等,对本土人才进行“科技孵化”,孙青滨、李慧等一大批“土专家”“田秀才”已领创特色庄园、家庭农场13家,领办合作社12家,成为义和镇乡村振兴的“人才活水”。
(记者 陈同磊 通讯员 吴吉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