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大图
  • 头条
  • 今日关注
  • 济宁城事
  • 25楼会客厅
  • 时政要闻
  • 今日热点
  • 济宁经济
  • 视听济宁
  • 图说济宁
  • 文化周末
  • 今日时评
  • 健康生活
  • 本网独家
  • 精彩专题
  • 本网出品
  • 数字报
  • 县区之窗
  • 今日关注
  • 济宁城事
  • 时政要闻
  • 县区之窗
  • 济宁经济
  • F25客厅
  • 今日热点
  • 视听济宁
  • 央媒看济
  • 本网独家
  • 今日时评
  • 精彩专题
  • 房产 车市
  • 文化周末
  • 财经 旅游
  • 圣地摄影
  • 通讯员
  • 济宁论坛
  • 数字报
  • 掌上济宁
主页 > 做到两统筹 夺取双胜利 >
做到两统筹 夺取双胜利|苦练内功,挺起“工业脊梁”
2022-05-17 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
  • 作者:编辑:李玲
  • 山东加快打造全国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

    苦练内功,挺起“工业脊梁”



    5月7日,济南重工集团成套公司盾构机装配车间内,4台80多米长的盾构机比邻而立,巨大的刀盘足有两层楼高。这些盾构机根据施工现场的地质条件“量身定做”,集隧道施工、渣土运输、管片拼砌、隧道成型等功能于一体,将于5月中下旬分别发往济南和江苏苏州的轨道交通施工现场。

    “从大年初一以来,我们克服疫情影响,开足马力保生产。”该集团总经理助理兼生产制造部部长于文超介绍,今年前4个月,他们已经完成了10台盾构机的生产任务。按照计划,济南重工今年将生产41台套盾构机产品。

    近年来,“济南造”盾构机异军突起,下线数量已超百台。“今年,我们将继续做大盾构机业务,在全力保障济南轨道交通二期规划建设的同时,力争实现8米、15米盾构项目承揽,推进市政管廊、引水蓄水等领域市场应用,并积极寻求海外市场突破。”济南重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卢庆亮表示,他们将依托济南轨道交通产业园,打造全球高端隧道建设装备制造平台,构建全国盾构机4S基地。

    济南重工是山东持续发力高端装备产业的一个缩影。作为制造业大省,一季度,我省工业经济总体稳中有进,工业机器人、高端机床制造、气压动力机械制造等行业均保持快速增长。3月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9%,比1-2月提升1.1个百分点。

    省会经济圈内的东营同样将目光瞄向了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为打通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里谋划了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还为前端轮轴材料制造预留约330亩土地,有力推动了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全产业链的加速形成。

    锯切、加热、压轧、热处理、机加工……5月7日,位于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山东波鸿轨道交通装备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伴随着机器发出的轰鸣声,一个个金属车轮快速下线。检测合格后,这些明晃晃的车轮将被应用于国内高铁、动车、地铁等轨道交通设备上。

    一个小车轮,内含大乾坤。此前,国内高铁、机车等中高端车轮产品供应以欧洲巨头为主,而波鸿轨交充分掌握了高速车轮高精度的连续锻造技术和大规模热处理工艺等多项专利技术,具备上下游产业链配套能力,由其投资建设的年产30万片高速轨道交通车轮项目,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各类轨道交通车轮30万片,产值30亿元,项目对于保障我国高铁供应链稳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该公司副总经理胡任伟介绍,企业已经具备涵盖高中低档、全生命周期的车轮生产与服务能力,目前生产线已处于设备功能优化、产品试制阶段,预计今年10月全面投入生产,真正实现高铁车轮国产化。

    机床被誉为“工业母机”,没有强大的机床产业,就没有强大的制造业。“这台GMC-20U数控机床,13.5米长,4.5米宽,主要加工发动机涡轮、火箭整流罩等航天配件。”山东威达重工股份有限公司龙门装配车间里,车间主任陈涛正忙着对出厂机床产品进行定位精度测试。如今,这类高端数控产品已占到企业产品的85%,成为新的增长主力。

    威达重工的拳头产品立式龙门加工中心一年销量约300台,价格从100万元到1000万元不等。而动辄上千万元的高端数控机床,放在10年前,威达重工想都不敢想。腾“云”而上,让企业争取到了发展主动权。依托“鲁班云”,威达重工的生产效率提高了5%以上。设备的利用率提高了8%以上,去年实现营收8亿元,同比增长73%。

    尝到甜头的威达重工,明显加快了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的步伐。5月6日,总投资10亿元的威达重型高端智能数控机床制造项目建设现场一派繁忙景象。眼下,3万平方米的厂房钢构框架已安装完毕,工人们正在喷涂防火材料,预计8月份完工。

    “项目采用5G+工业互联网技术,将自动化设备与智能工厂数据大脑紧密结合,实现产业链协同赋能,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强产品稳定性。”威达重工副总经理刘胜告诉记者,通过制造环节的智能化技改,整体单位能耗和碳排放可降低15%,人员成本可降低30%左右。

    高端装备产业具备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数字化程度高等特点,是现代工业体系的“脊梁”,更是推动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实现全面突破的重要支撑和强大动力。如何挺起这根“脊梁”?《高端装备产业2022年行动计划》提出,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构建“领航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协同发展的企业体系,打造百亿级“雁阵形”产业集群,建成全国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

    (大众日报记者 王健 孟令洋 李广寅 通讯员 于海波 杨胜男 报道)


    相关新闻
    济宁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济宁日报社 联合主办
    鲁ICP备102085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37120180009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网举报电话:0537-2343210 举报邮箱:jnrbs@163.com
    济宁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东方圣城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Copyright © 2021 www.jn001.com
    鲁公网安备 3708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