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大图
  • 头条
  • 今日关注
  • 济宁城事
  • 25楼会客厅
  • 时政要闻
  • 今日热点
  • 济宁经济
  • 视听济宁
  • 图说济宁
  • 文化周末
  • 今日时评
  • 健康生活
  • 本网独家
  • 精彩专题
  • 本网出品
  • 数字报
  • 县区之窗
  • 今日关注
  • 济宁城事
  • 时政要闻
  • 县区之窗
  • 济宁经济
  • F25客厅
  • 今日热点
  • 视听济宁
  • 央媒看济
  • 本网独家
  • 今日时评
  • 精彩专题
  • 房产 车市
  • 文化周末
  • 财经 旅游
  • 圣地摄影
  • 通讯员
  • 济宁论坛
  • 数字报
  • 掌上济宁
主页 > 聚焦报道 >
踔厉奋进的五年丨山东践行文化“两创” 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
2022-05-31 来源:大众网
  • 作者:编辑:李玲
  •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梁雯 济南报道

    在孔子诞辰地曲阜,儒家文化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近日,在曲阜鲁城街道核酸采样点,原本的黄色“一米线”变身为了“论语线”和“古诗词线”。


    曲阜鲁城街道核酸采样点,写有《论语》的“一米线”

    在齐文化发祥地淄博,近日出台了《淄博市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突破行动方案》,提出要积极推动建设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奋力争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标杆城市。

    在天下泉城济南,“2022东亚文化之都·中国济南活动年”于4月26日开幕。活动年将举办会议、论坛、展览、演出、赛事、节庆、美食等内容丰富、精彩纷呈的100余场文化交流活动。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近年来,山东各地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落地生根方面积极探索,努力贡献“山东力量”。

    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播方面,山东一直走在前。目前,山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总数已达1968处,数量居全国第一位。同样位居全国第一的还有山东省博物馆的数量。目前山东省博物馆已达639家,到2022年底,要争取达到660家。为让传统文化融入生活,山东组织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在全国率先实现大中小学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在济宁市建设干部政德学院,以“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为核心教学内容,面向全国党员干部开展政德教育培训。

    优秀传统文化是支撑文化产业发展的根基。2021年,山东文化产业向好向优,发展势头良好,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达到2782家,实现营业收入6152.4亿元,比上年增长24.4%,高出全国8.4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15.8%,高出全国6.9个百分点。

    2022年,是山东文旅发展的“创新突破年”,山东将从多方面着手,实现创新突破。在文物保护利用上,山东将突出抓好黄河流域文物保护利用工程、齐长城遗址保护利用工程、大运河遗产保护利用工程等重点项目。今年一季度,《山东省齐长城保护条例》立法、“红黄绿”段保护管理、文物保护公益岗位设置、卫星遥感影像监控、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革命文物工作、博物馆事业发展等重点任务有序推进。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上,山东将实施“山东手造”工程,做大做强手造产业。今年3月,山东正式启动“山东手造”推进工程,提出依托非遗或传统工艺,通过创意新造,探索文化活态传承新模式,打造“山东手造”传统手工艺区域公用品牌。今年发布的《“山东手造”推进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山东手造产业体系健全完善,创建国内知名的山东手造领军品牌50个以上,形成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手造产业集聚区。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山东不论是儒家文化、黄河文化、沂蒙精神等人文历史文化,还是泰山、黄河入海等自然旅游资源都十分丰富。人文沃土可以深度耕作,也是山东的比较优势之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山东责无旁贷。


    相关新闻
    济宁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济宁日报社 联合主办
    鲁ICP备102085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37120180009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网举报电话:0537-2343210 举报邮箱:jnrbs@163.com
    济宁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东方圣城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Copyright © 2021 www.jn001.com
    鲁公网安备 3708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