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考察调研,走进盐碱地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察看大豆、苜蓿、藜麦、绿肥作物长势,了解盐碱地生态保护和综合利用、耐盐碱植物育种和推广情况。
虽然已是深秋,但山东省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里依然绿意盎然。长势喜人的苜蓿、藜麦、田菁等作物在阳光下愈显蓬勃生机。
“过去这个时节,田地里基本一片枯黄,现在至少还有一半的田里是绿色的,这就是我们开展盐碱地生物育种和现代农业科技攻关的结果。”10月21日上午,当习近平总书记踏上这方土地,山东省黄三角农高区管委会二级巡视员罗守玉给习近平总书记的汇报从“颜色”开始。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哺育了沿河人民,却也在黄河入海口形成了大量盐碱地。这方土地由于海水侵袭等原因,80%以上都是盐碱地,盐分含量从1‰—10‰自西向东梯次分布。在这样的土地上种植农作物,可谓是难上加难。
建在这片重盐碱地上的省黄三角农高区,肩负起重大使命。2015年10月,国务院批复设立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为第二个国家级农高区。
近年来,通过生态化利用和种业创新,山东省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里长出了不少产量高、品种好的耐盐碱作物,藜麦、黑小麦、大豆、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在这里展现出令人称奇的种植效果。其中,航天大豆试验品种最高亩产可达850斤。
山东省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首席专家、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景海春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示范区育种思路的转变——从治理盐碱地适应植物,到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
沿着田间道路,习近平总书记边走边看。在大豆育种与生产示范田,习近平总书记沿着一条小路走进田里,弯下腰来摘了一个豆荚,剥出一粒大豆,放在口中细细咀嚼:“豆子长得很好。”这个瞬间被央视的镜头捕捉下来。有网友观察到这一细节后说:“画面太亲切了,这正是农民在收获的季节里最常见的动作。那一瞬间,看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三农’情怀。”
端牢中国人自己的饭碗,土地是不断夯实粮食生产的“根基”。全国有15亿亩盐碱地,其中5亿亩具有开发利用潜力。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昔日的“白花花”,变为如今的“金灿灿”,盐碱地上结出现代农业硕果。这片总面积350平方公里的土地正成为“希望的田野”。
干部心语
山东省黄三角农高区经济发展与投资促进局四级调研员徐黎明:作为一名农业工作者,我备受鼓舞又重任在肩。下一步,我将在改善农田生态健康、培育盐碱地特色种业、发展安全优质农产品、提高综合效益方面埋头苦干,创新突破,为全国盐碱地综合利用作出示范、作出贡献。
群众感言
山东润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苟水民:我们将在生态产业培育的同时,进行优质品牌产品打造,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探索与周边农村合作模式,带动农民致富。
广饶县宏丰为农服务中心负责人田会员:为农服务中心一直致力于全市农业发展,想农民之所想,开展土地托管、产前育种、农机售后等服务,为农民种地解决后顾之忧。接下来,我们将不断创新模式完善功能,推进为农服务中心建设,为农民增收贡献力量。
(稿件原载于2021年10月27日《东营日报》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