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汶上县充分用好本地文化资源,把基层理论宣讲作为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依托“乡土讲师团”“舞前十分钟·百姓话场”等特色宣讲团,着力打造了“习语润儒乡·汶水习声”宣讲品牌。宣讲员用小故事讲述大道理,小节目唱响主旋律,创作乡土文艺节目110余部,广泛开展接地气、冒热气、聚人心的理论宣讲志愿服务活动,有效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一是精挑细选,组建各具特长的宣讲队伍。汶上县注重联系不同群体、各层面受众,组建多样化队伍,开展分众化宣讲。聚焦党员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先模人物、基层党支部书记等群体,精心组建“机关干部宣讲团”“劳模工匠宣讲团”“青年宣讲团”等8支宣讲队伍,用身边人讲述身边事,群众听得懂、记得牢、学得进、用得上。定期举办培训班,邀请市县专家学者和优秀宣讲员进行现场教学,开展创作技巧、宣讲形式、语言打磨全方位培训,有效提升宣讲感染力、亲和力。汶上县荣获“2020—2021年山东省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济宁市“中国梦·新时代·新征程”暨“习语润儒乡”百姓名嘴宣讲比赛“优秀组织奖”。截至目前,全县已开展各类基层宣讲1.6万余场次,受众人数近50余万。
二是多点开花,打造特色鲜明的宣讲阵地。汶上县深入挖掘本土红色文化、儒家文化和曲艺文化等资源,用好文明实践、“三馆一宫”、政德教育等阵地,打造“群众身边的宣讲吧”,实现“习语润儒乡·汶水习声”宣讲接地气、聚人气。在汶上街道“七问大课堂”,利用全国学雷锋团队带头人张茂路、雷锋展馆等资源,开展学雷锋主题宣讲650余场次,形成人人争当志愿者、人人参与志愿服务的浓厚氛围,表彰“优秀学雷锋志愿者”12名、“最美志愿者”30名、“最佳志愿服务组织”15个、最佳“志愿服务社区”6个,培育“五为”志愿服务品牌50个。用好南站街道“人民至上大学堂”、苑庄镇“苑音”讲堂、杨店镇党性教育基地等阵地,开展体验式宣讲活动,讲好敬民爱民、安民富民和县乡经济社会发展等故事,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落地生根。
三是主动搭台,激发线上线下的宣讲活力。健全基层理论宣讲与“两中心一平台”融合机制,开展“菜单式”宣讲,定期公布宣讲主题,群众“按需点单”,组织宣讲员走进文明实践站,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等,开展“家在汶水上·我来说防疫”“一起学习《民法典》”等主题宣讲,有效满足群众在政策、生产、生活等方面的理论和知识需求。同时,在村(社区)建设融媒体工作站,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强国通”群组有效融通,积极开展“云宣讲”,将宣讲视频在县乡村三级670余个“强国通”群组广泛转发,扩大宣讲线上覆盖面,其中《听,雷锋的故事》浏览量超百万。注重“以赛促讲”,让理论宣讲富有激情、饱含热情,今年以来,组织开展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为汶上加油干”“树品牌、强作风、争一流”“讲好汶上故事”等宣讲比赛,一大批有想法、有“说”法、有办法的优秀宣讲员登上讲台,5.6万名群众乐享理论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