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圣城网讯(记者 张静涵)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科技工作者的荣誉感、自豪感、责任感,团结凝聚广大科技工作者以强大的创新自信奋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征程,5月18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善行济宁”主题(第5场)系列记者见面会——2022年济宁最美科技工作者专场,讲述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的感人故事,讲解科技创新的累累硕果,展示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的良好精神风貌。
任其广,来自济宁市汶上县新风光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现任技术总监,主要负责企业的技术工作。
据任其广介绍,他们企业主要从事新能源相关的电力电子产品研发工作。产品涵盖高中低压变频器、高压SVG装置、轨道交通能量回馈装置、储能系统、防爆产品等。新能源包括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是可再生能源,是清洁绿色的电能,新能源发电有很多优点,但发电不稳定是最大的问题。为了解决新能源发电的不稳定性,所有的新能源电站都需要配置他们的SVG产品和储能产品。
谈起自己的工作,任其广的脸上总是洋溢着自豪感:“产品研发是非常枯燥乏味的工作。我们天天面对的就是要解决种种意想不到的技术难题。绞尽脑汁地实现不同的控制算法,然后验证他们是正确的。对我们来说,最开心的时刻就是一个困扰很久的难题突然被突破了,这种喜悦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随着我们亲手研制的产品逐步进入了越来越多的新能源电站配合其他设备输出清洁电能,我们内心的成就感也越来越强!”
冯德峰,现任济宁市水利事业发展中心梁济运河分中心水旱灾害防御科科长,高级工程师。
参加工作20多年来,冯德峰始终扎根在水利工作管理一线,全面落实河道安全度汛“三个责任人”和“三个重点环节”,依法科学调度水利工程,确保防洪安全和供水安全。大力推进水工程预报调度一体化,对梁济运河实行水旱灾害防御、工程管护“一张图”,提高了水工程调度水平。
此外,他还主持编制了2012年—2022年每年度的《济宁市梁济运河防御洪水方案》《济宁市梁济运河超标洪水防御预案》,组织开展每年度防汛演练,认真落实沿河县区防汛责任制,积极应对“烟花”等强台风考验,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灾害损失。
去年入汛以来,我市雨情汛情形势严峻,黄河干流发生1988年以来最大洪水,黄河梁山段流量持续22天达到5000立方米每秒量级,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很大威胁。面对十分严峻的防秋汛形势,冯德峰和他的团队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科学防汛等原则,积极履职尽责、主动担当作为,科学制定并严格落实各项防汛措施,首次实现东平湖通过梁济运河向南四湖分洪,守住了“确保人民安全、确保大堤安全”两条底线。在应对黄河秋汛的关键时刻,他们连续1个月奋战在防汛一线,坚持24小时值班值守、巡堤查险,及时关注水位和流量变化,第一时间掌握水雨工情信息,科学预判、科学决策,有力减轻了东平湖防洪压力,为全市乃至全省安全度汛作出了积极贡献。
夏勇是一名济宁医学院教授,从事“科研+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分子病理学”与“抗癌新药的研究”。
谈到自己的经历,夏勇表示,他的成长之路是一条“充满探索与挑战的道路”,是一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道路,是一条“永不躺平,保持前进”的道路。他深知做好科研,不仅需要“静心笃志、心无旁骛”的毅力,更要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从韩国全南国立大学留学的博士,到美国纽约大学留学的博士后,一路走来,他始终没有忘记“学成之后,报效祖国”的这颗初心。他曾3次拒绝了纽约大学的挽留,义无反顾地回到了家乡,来到济宁医学院从事他热爱的“科研与教育事业”。
“中国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作为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我将继续发扬勤于钻研、勇攀高峰的品质,并用追求真理,用于创新正能量感染莘莘学子,大步迈向科技强国之路!”夏勇说。
黄成星,现就职于济宁市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担任所长职务,自1991年毕业以来,一直在农科院从事甘薯科研工作。2009年,他成为农业部的聘用专家,担任国家甘薯体系济宁综合试验站站长,带领团队积极为甘薯产业服务。
随着“健康饮食,科学饮食”的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甘薯也成为了营养保健食品,鲜食型甘薯的种植效益也随之提高,带动了鲜食型甘薯品种种植面积的增加。黄成星在最开始的甘薯新品种推广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虽然薯农都希望种植产量高,市场热销且种植效益高的品种,但是让谁第一个试种新品种成为一大难题——薯农担心新品种产量低、不好出售而减少收入。因此黄成星和他的团队在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时,需要与薯农广交朋友,想方设法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我们团队经过试验,鲜食型甘薯新品种济薯26产量高、品质优,抗旱耐瘠,非常适合丘陵山区推广种植;可当我们带着薯苗到邹城市张庄镇立石山村刘广臣家里让他种植济薯26示范田时,却遇到了他的质疑和抵触,我耐心向他讲解新品种的特点,给他联系好了收购商,并保证万一收入减少,由我包赔他两倍的收入,这才打消了他的顾虑。他按照我们的要求进行种植,当年济薯26示范田鲜薯亩产达到了一万多斤,一亩地收入7000多元,相当于当时种植一般甘薯品种收益的3倍。”说起这段经历,黄成星打心里透露着喜悦。经此之后,济薯26在邹城市一炮打响,推广面积迅速扩大,薯农们也为它起了一个新名字——“栗子香”。如今,“栗子香”已是邹城市种植面积最大的甘薯新品种。
董蔚是一名85后大学老师,来自曲阜师范大学,也一名从事农业基础理论研究的科研人员。
工作中,除了教学以外,她带领年轻团队,对具有“牧草之王”称号的紫花苜蓿进行耐盐、抗旱等抗性基因的深入挖掘,对其耐逆机制开展研究,培育出多个具有抗盐、抗旱、高产等优良农艺性状的苜蓿新品系,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在牧草研究方面的不足。
谈起为什么会选择牧草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董蔚感慨地说道:“我国是农业大国,但还不是农业强国,而世界上的农业强国无一例外都是靠的“科技兴农”。科技兴农是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已经多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目前我国人民已经基本解决了“吃的饱”问题,更加追求要“吃的好”,这就要求畜牧业的大力发展,而现在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堵点问题之一就是优质牧草自产不足,还需要大量进口。作为一名农业研究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投身祖国最需要的事业中既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担当,更是一种责任。我希望用我所学知识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去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去解决国家之需。我和我的团队将继续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和教学工作中去,守护祖国生态底色,为我国牧草业和盐碱地高质量发展贡献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