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圣城网讯(记者 张静涵)5月11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济宁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并介绍全国科普示范县创建工作情况。
记者在发布会上了解到,今年3月,市政府印发了《济宁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前言。主要介绍《方案》的制定依据,“十三五”时期全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取得的成绩,以及“十四五”时期科学素质工作担当的重要使命和在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第二部分为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方案》聚焦“五个济宁建设”“八个强市突破”,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科学精神为主线,以优化科普服务供给为重点,着力构建社会化协同、智慧化传播、规范化建设的科学素质建设新格局,积极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努力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为加快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提供基础支撑。《方案》提出,到“十四五”末,我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预计达到16.1%。
第三部分为提升行动。《方案》提出,在“十四五”时期面向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这“五大人群”开展5项科学素质提升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着力提高劳动、生产、创新创造的技能。具体包括:全面提升青少年科学教育水平,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学生的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造就高素质农民队伍的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提升技能素质,提高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产业工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提升信息素养和健康素养,稳步提升老年人适应社会发展能力的老年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队伍科学决策能力,树立科学执政理念,更好服务全市各项事业发展的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提升行动。通过实施这5项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第四部分“重点工程”。《方案》提出,优化科普服务供给,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主体多元、手段多样、供给优质、机制有效的科学素质建设体系,实施4项重点工程。具体包括:实施科技资源科普化工程,充分发挥科技设施科普功能,提升科技工作者科普能力;实施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多渠道推进数字科普建设,提升全媒体科学传播能力;实施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完善科普基础设施布局,优化科普基础设施结构,实现科普资源合理配置、科普服务均衡化发展;实施基层科普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基层科普服务体系和科普队伍建设,逐步提升基层科普工作能力。通过实施4项重点工程,有效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科普,构建政府、社会、市场等协调推进的社会化科普工作格局。
第五部分为保障措施。为了确保我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落实和实效,《实施方案》对5项提升行动、4项重点工程的任务目标细化量化,结合各成员单位职责进行了工作分工,同时明确了三项保障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完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机制,把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将工作任务纳入工作规划和计划;强化条件保障,坚持政府引导,鼓励社会投入,形成多渠道投入机制,为科学素质建设提供资金保障;科学统筹推进,加大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的督导检查,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实。
市科协将切实担起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协调联合成员单位,着力改善全市公民科学素质发展不均衡的状况,提升科普服务供给能力,完善科技志愿服务体制机制,推动科普工作再上新台阶,为现代化强市建设夯实公民科学素质基础。
全国科普示范县创建有关情况
据介绍,自2001年中国科协开展全国科普示范县创建活动以来,我市已有曲阜、邹城、任城和金乡等四个县(市、区)成功创建。今年3月,中国科协公布2021-2025年度第二批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单位名单,我市汶上县、鱼台县成功入选。
为确保创建工作有序有力有效推进,全市各级科协将主动作为,以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工作为契机,细化工作指标,强化责任落实,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科普成效,推动创建工作形成浓厚氛围、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