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圣城网讯(记者 张静涵)5月10日上午,济宁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市组织开展第三十二次全国助残日系列活动情况。
据介绍,我市有48.05万残疾人,目前持证残疾人20.73万人,其中重度残疾人8.83万人。为了让残疾人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关爱,根据市政府残工委有关安排,市残联在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围绕“促进残疾人就业,保障残疾人权益”活动主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为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市残联会同市人社局、市总工会联合举办济宁市第四届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旨在进一步提升和展示残疾人职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本次竞赛共设信息技术、工艺美术、手工业、服务等四大类15个项目,分成两个阶段进行。
同时,市残联积极组织开展残疾人就业网络专场直播带岗和线上招聘活动。充分发挥济宁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周五有约”直播平台作用,发动更多用人单位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为全市有就业意向的残疾人搭建桥梁,让更多残疾人尽早实现就业。
记者了解到,就业不仅是残疾人解决生存问题的主要方式,也是残疾人获得社会认同、实现自我价值并融入社会的重要途径。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就业工作,将其纳入全市工作大局,作出系列重要部署,健全完善制度支撑,加大投入力度,推进残疾人就业稳步提升。
完善残疾人就业政策体系。全市各级以贯彻实施市政府《济宁市残疾人就业办法》为总抓手,持续抓好残疾人集中就业税收优惠、按比例就业、个体就业扶持等政策。近年来,在市人社、财政、税务等部门的支持下,我市相继制定出台了《济宁市用人单位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奖励办法》《济宁市推进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的实施意见》等7个综合或单项文件,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代偿到超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奖励,从机关、事业、国企带头安置残疾人就业到智力、精神、重度肢体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保护,在各个领域内不断织密织牢残疾人就业保障网。
推进残疾人多渠道就业。为缓解残疾人就业难的问题,提升残疾人就业质量,市残联积极拓展残疾人就业形式,形成了以个体就业、集中就业和按比例就业为主、以公益性岗位和辅助性就业为补充的多渠道就业形式,并探索推进网络化、信息化等新的就业形态,并采取处罚与奖励相结合的方式,激励用工单位安置残疾人就业。今年,我市在实施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中,大力开发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公益专岗,目前已推进2000余名残疾人通过公益岗位就业。
抓好残疾人职业培训。各级残联坚持将技术技能培训作为促进残疾人就业的重要举措。市残联推行了职业技能、心理疏导、法制教育、励志教育、就业推荐相融合的“五位一体”培训模式。目前,全市已形成了从培训需求调查、建档立卡统计到培训质量监督、就业跟踪服务等一整套的规范培训机制,培训载体覆盖各类残疾人就业基地、社会培训机构、职业技术学校等,每年免费就业培训残疾人2000余名。
强化残疾人就业服务。不断加强各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充实完善了求职登记、职业介绍、专场招聘、培训服务等功能。承担省残联创新工作试点,持续实施以“精准培训+精准就业”为特点的“闭环式”残疾人就业模式,积极推进残疾人就业需求与用人单位岗位要求深度契合、残疾人职业培训质量与社会劳动力需求有效匹配,着力形成从残疾人就业需求到职业培训再到稳岗就业这一环环相扣的闭环工作机制。依托市、县特教学校及县市区康复中心、托养中心开展试点,在全市有条件的社区开展重度残疾人送技能活动,有效解决重度残疾人培训难这一工作难题。
下一步,市残联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残疾人就业行动方案要求以及“残疾人就业宣传年”工作部署,围绕我市残疾人就业实际,进一步精准发力,细化举措,为促进全市残疾人高质量就业、实现残疾人共同富裕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