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济宁讯(记者 张静涵)12月15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济宁市全面提升政务服务能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新闻发布会。今年以来,市行政审批服务局以争创营商环境创新改革示范区为目标,深度实施政务服务创新改革行动,围绕解决企业群众办事中的堵点、痛点、难点,以系统化思维、数字化应用为重点,持续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全面提升政务服务能力,推进集约化办事、智慧化服务实现新的突破,“网上办、掌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更好办易办,线上线下政务服务深度融合、协调发展,更好满足企业和群众的办事需求。
1126项政务服务事项全部纳入“一窗受理”
据了解,今年以来我市以政务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提质扩面。其中涵盖,全面深化“一窗受理”改革。市县两级为民服务中心均按照分领域综合一窗打造,设置企业开办、工程建设项目、社会事务、税务、公安、不动产、社保医保等领域综合受理窗口,综合窗口比例超过95%,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并联审批、内部流转办理、统一窗口出件”服务模式。1126项政务服务事项全部纳入“一窗受理”,逐项编制完善了标准化工作流程和办事指南,完成市县镇村四级政务服务事项目录核查,推进市域内政务服务“协同化管理、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
并且,持续完善全覆盖政务服务体系。完善市县镇村四级政务服务规范化建设,统一建设规模、统一进驻事项、统一网络平台、统一服务标准,为每个乡镇(街道)为民服务中心配备6-8名专职人员,加强基层工作力量。建成标准化村级便民服务站4680个,可帮办代办事项53个。加强推进“政银合作”,全面与邮政、通讯、银行、社区、大型商超合作,推广使用济宁“e政务”自助终端245台,把政务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今年全市156万退休人员实现了静默无打扰认证
同时,我市以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提速增效。持续提升“一网通办”水平。加强数据联通,在全省率先打通53个国家和省业务系统,完成市、县、乡、村四级服务站点建设,全市14000余项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上网运行,网上可办率99.2%,可全程网办率93.7%。“爱山东”APP济宁分厅接入应用2372项,实名注册用户511万人、占常驻人口61.2%。
全面普及“电子印章、电子证照、电子发票、扫码办事、刷脸办事、无感审批”数字化应用。身份证、营业执照等证明材料在办理700余项高频事项时免提交;建立网上申报历史材料库,466种电子证照可与网上服务事项的申报材料实现关联调用。三是加快推行全程电子化。医疗广告审查、印鉴卡审批、图书期刊印刷委托备案、超限车辆通行、户外广告审批等70个事项实现全程电子化审批;“建筑业企业资质简单变更”、“成品油零售经营批准证书变更”、“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资质审批”等20多项事项实现“秒批秒办”。四是开展惠民补贴待遇资格静默认证。运用数据建模手段,精准分析存活和死亡人员86万次,18类应停发补贴人员3623人,可续发补贴人员33.2万人,今年全市156万退休人员实现了静默无打扰认证。
夯实数据基础,不断提升群众和企业的获得感、满意度
发布会中另据记者了解,今年以来,市大数据中心夯实数据基础,加强对优政、惠民、兴业的支撑,大力推进制度创新流程再造,全方位提升政务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群众和企业的获得感、满意度。
为了深化数据资源共享应用,市大数据中心在全省率先完成市级一体化大数据平台升级改版,开展数据目录规范化梳理工作,将原来分散在不同部门、不同系统的政务数据进行整合、汇聚、治理。目前平台已发布全市规范化政务数据目录1.4万余个,发布数据库服务、接口服务各1.1万个,累计为150个市级部门单位,14个县(市、区)829个县级部门单位提供共享服务,累计调用服务4.8亿次,通过一体化大数据平台打造了一批大数据典型应用案例。
不仅如此,市大数据中心开展大数据创新应用,打造典型惠民惠企场景。为推动各部门加强大数据在政务服务等领域的创新应用,以数字济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了《济宁市大数据创新应用突破行动方案》,联合40余家市级部门单位,打造了一批惠民惠企应用。建设惠企通服务平台,推进一站式惠企服务。平台实现政策发布、宣传解读、免申即享、公益培训、融资服务、专业服务、人才对接等一站式服务。汇聚中央、省、市政策7万余条,实现841家企业政策“一键匹配”,40家专业服务机构提供九大类近62项专业服务、276场专项政策解读培训。相关政策“免申即享”,“小微企业一次性创业补贴”、“吸纳困难就业人员就业社保补贴”实现“不来即享”,目前平台线上发放590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奖补资金至59家高新技术企业,并实现20个部门的77项惠企补贴事项线上对外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