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市科创载体和人才团队“双提升”行动推进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今年年初召开的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为科技工作提出了“围绕231产业集群和优势传统产业集群,大力引进与我市产业关联度高的科研院所、大学和院士专家等人才团队”的具体要求,强调“各部门、县市区都要大力引进建设与我市产业高度相关的国家级、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高端创新平台和院士等高端人才团队”。为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进一步健全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发挥科创载体和创新人才引领带动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市委人才办、市科技局提请市政府下达了2021年各县市区引进建设科创载体和创新人才任务目标、市直有关部门引进高校院所任务目标,制定了科创载体和创新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坚持“引得来”与“用得好”相结合,建立调度、评价两个体系,在全市范围内重点开展了科创载体和人才团队双提升行动,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路径。截至目前,全市引进落地高校院所74家、较去年同期增加29家,新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96个、较去年同期增加52个;推荐19人和13人分别申报国家、省科技人才项目,数量均居全省前5位。充分调动发挥优秀科技创新载体示范引领作用,评选95个作用发挥好的平台、人才和项目,在全市科技创新暨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受到市委、市政府表扬奖励。在电视、网站和微信公众号设立专栏,加强宣传报道,培树创新典型,持续奏响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最强音”。具体措施包括:
完善协调推进的工作体系。市政府与省科技厅签订了全省首个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明确从高层次人才引进、创新载体建设等六个方面给予我市具体支持。根据制定的科创载体、创新人才任务目标,实行每月一调度,建立起至上而下的调度督导体系,形成了省、市、县、企业多管齐下共同推进的强大合力。
畅通项目人才合作渠道。为解决企业和高校院所在技术、人才和项目上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聚力打造了“两图谱三平台”,围绕“全市企业技术研发需求”、“全国重点技术分布”创新绘制“两张图谱”,充分发挥综合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专利导航平台、产学研合作平台三个平台的作用,针对重点产业领域,每月举办一次专题产学研对接活动,为企业招引项目和人才团队架起沟通的桥梁。截至目前,已绘制发布了7个产业领域“创新图谱”,集中开展了21次产学研对接活动,签订合作协议105项、项目总研发投入达17.9亿元。强化与大院大所的合作对接。积极引导支持各县市区、市直行业主管部门、企业大力引进与我市产业关联度高的“中字头”“国字号”大院大所,提升平台创新能级,开展联合技术攻关,解决卡脖子技术。探索科技创新人才的引进机制。目前,全市已建设“人才飞地”46家,帮助80余家企业解决技术难题200余项。实行重点企业引才“配额制”,遴选优秀创新人才和项目给予资金扶持,目前已认定三批49名济宁市创新领军集聚计划人才,拨付扶持经费1212万元。成立全国首个地市级引智联盟,已吸纳集体会员172家,在第十九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上发挥了较好的桥梁纽带作用,共对接高层次人才210余人、专家50余人,达成合作意向25个,现场签约项目3个,获山东省科技厅颁发的大会“突出贡献奖”,被中国国际人才交流中心发文肯定。
强化政策引导激励。市科技局提请市政府制定出台《济宁市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创新发展16条”),在支持企业建设研发平台、推进产业创新载体建设方面给予真金白银的补助支持;会同市委改革办制发了《创新型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会同市委组织部发布了《科技和人才支持助企攀登十条措施》,围绕市委、市政府各项重大战略部署,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
建立市场化服务机制。完善“企业出题”机制,开展产业创新“揭榜挂帅”和技术研发“联合攻关”。会同市委人才办制定了《济宁市重大科技项目“全球揭榜”工作实施方案》,评选出10项具备我市优势特色、技术含量高、对我市产业转型升级有较强推动作用的项目面向国内外高层次高校院所、高水平人才团队公开征集攻关方案。支持科创平台、人才团队和企业、高校院所等开展协同创新,优选15个产学研合作项目予以重点支持。实施科创载体支撑计划。布局建设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新建市重点实验室30家,择优向省科技厅推荐申报省重点实验室6家、技术创新中心3家;争取我市新能源研发创新中心等6个创新平台纳入省“十四五”规划。深化“一区一业一所”建设,对9家市县共建研究所进行绩效评价和后补助,推动建在园区、企业身边的研究所发挥作用。打造以新型研发机构为代表的公共创新平台,开展面向行业的技术研究和科技服务。目前,全市已建设新型研发机构42家,通过省级备案15家,这批新型研发机构已迅速成长为全市产业创新的重要支撑力量。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济宁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目前已与46家高校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建设了西电人工智能研究所、纳米应用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引进落地产业化项目30个,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其引进的“薄膜太阳能”项目参加全国创业创新大赛,获山东赛区特等奖、全国三等奖,实现该奖项在我市零的突破。建立绩效评价体系。从企业服务和产业带动两个方面综合评价创新平台和人才团队,每年两次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评比和表彰,上半年在全市科技创新暨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山东省科学院激光研究所等19个高校院所、创新平台和15个人才团队被市委、市政府隆重表扬奖励,极大增强了科创载体和人才团队的创新意愿,凝聚了全社会创新发展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