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下午,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市“四减四增”工作成效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2018年以来全市上下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坚持以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目标,以生态环保和“四减四增”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坚持“源头防治、标本兼治”的思路,成立工作专班,不断推进产业、能源、运输、农业投入结构调整。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培育壮大新动能。开展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工作,对能耗、环保、安全、质量不达标的落后产能坚决予以退出。大力培育“四新经济”,研究出台《2020年度四新经济工作要点》,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为主导,围绕“四梁”、聚力“八柱”、打造“十六条工作线”,开创全市四新经济持续发展、加速发展、健康发展的全新局面。推动打造农业“新六产”示范,全市建设省级“新六产”示范县4个、省级示范主体49家,市级“新六产”示范县8个,市级示范主体89家。
二、调整优化能源结构,降低煤炭消耗,增加清洁能源使用。“十三五”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17.2%,2020年比2018年煤炭消费压减约256.3万吨,全市新增绿色建筑2676.11万平方米,3个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共计4.6万平方米主体阶段均已完工,项目推进顺利。截至2020年12月,济宁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到222.57万千瓦,占全市发电总装机的17.72%,提前完成目标任务。
三、调整优化运输结构,严控柴油货车,提升交通运输绿色清洁化水平。大力推进国三营运柴油货车淘汰,全面推进“公转铁”、“公转水”,大力发展铁水联运和集装箱运输,积极申报省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发展我市多式联运企业,充分发挥多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
四、调整优化农业投入结构,减少农药化肥使用,增加有机肥使用。2020年水肥一体化新增面积14.05万亩,配方施肥应用面积达到801.08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化肥利用率达到40%。2020年商品有机肥使用量达到19.05万吨。全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区粪污处理设施配建率达到100%。
济宁市的“四减四增”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距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距广大群众的期盼,距污染防治工作的需要还有很大差距。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必须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下一步,将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和工作安排,以“起步即冲刺、开局即攻坚”的姿态,以碳达峰工作为牵引,围绕“十四五”规划确定的任务目标,积极谋划我市碳减排工作,启动新一轮“四减四增”工作,继续抓好污染源头防治,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和农业投入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污染治理水平,确保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以更大决心和力度,深入推进“四减四增”工作,着力抓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落实,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市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市工信局
产业结构调整任务完成情况
产业结构调整涉及的3项主要指标和35项重点任务全部按要求完成。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9.78%,超过32.37%的目标要求;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9.1%,超过46%的目标要求;规模以上六大高耗能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3.1%,超过2%的目标要求。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的工作成效
1、培育壮大“231”产业集群。2020年,印发《关于加快先进制造业集群开放创新发展的意见》(济发〔2020〕16号),围绕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和医药产业6大集群、30个核心产业链,重点推进“链长制”建设,制订了“231”产业集群产业链图谱、人才开发路线图、技术开发路线图。
2、技术改造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通过出台《关于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济宁市实施新一轮高水平企业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济宁市工业和技术改造导向计划》等政策文件,先后实施千亿技改工程、“双千技改”工程、“双十百千亿”工程,鼓励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实现高质量发展。近五年来,市级奖补技改资金1.23亿元,争取省级以上资金1.09亿元,工业和制造业技改投资总额五年来均位居全省前三位。
3、“一业一策”推动重点行业整合提升。从2020年开始,我市对石材加工、水泥、石灰等行业进行整合提升,在前期充分调研和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济宁市水泥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方案》《济宁市石材加工行业加快整合整改达标工作推进方案》等“一业一策”实施方案,对企业进行分类处置、整合提升;同时通过《济宁市石材加工行业扬尘治理导则》等重点行业导则指导企业提升生产工艺、现场管理和环保治理水平,促进重点行业提档升级。
4、积极培育绿色制造示范企业、打造绿色园区。通过引导企业建立绿色发展战略、推行产品全生命周期设计等手段,创建一批绿色制造示范企业。目前,我市山东胜利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16家企业入选工信部绿色工厂名单,太阳纸业等3个企业的8个产品入选工信部绿色设计产品名单,山东天意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入选工信部第二批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邹城工业园区入选工信部绿色园区名单。
5、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多部门联动,开展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工作,每年制定《济宁市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工作方案》,设立举报电话,定期公示结果,2021年共淘汰落后工艺设备31台套。钢铁行业,我市唯一一家钢铁企业齐鲁特钢有限公司已根据钢铁去产能的要求,制定了45万吨产能置换计划,并与外市企业签订了产能转移协议。焦化行业,根据省政府对炭化室高度小于5.5米焦炉退出的工作要求,2019年12月份将微山同泰焦化和鱼台盛发焦化两座4.3米焦炉企业关停。
6、提升园区集约发展水平。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范管理的要求,将我市化工园区压减至7个,全部通过省级认定。积极推动化工企业入园发展,目前我市化工企业入园率为56%,远高于省30%的要求。
下步,市工信局将按照新一轮“四减四增”工作安排,进一步培育壮大“231”先进制造业集群,改造提升传统特色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空间布局,进一步改善提升产业结构,为我市争先进位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工信力量!
市能源局
取得的成效
(一)煤炭消费压减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完成35蒸吨/小时以下全部26台燃煤锅炉淘汰;65蒸吨/小时及以上燃煤锅炉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完成工业炉深度治理工作,一段式和直径3米以下燃料类煤气发生炉全部淘汰。为全省“均衡压煤”作出贡献受到省煤炭消费压减工作督导专班的通报表扬,我市2020年比2018年煤炭消费压减约256.3万吨,超额完成省定我市任务。
(二)圆满完成能耗“双控”任务目标。“十三五”期间,我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完成17.2%,较任务目标多降低0.2%;能耗增量完成195万吨,小于257万吨控制目标,均超额完成目标。
(三)全面完成清洁取暖任务。全市新增集中供热面积1669万平方米,总面积达到1.15亿平方米;完成清洁取暖改造87.36万户,全市清洁取暖改造户数达到93.6万户。
(四)推行建筑节能。累计建成绿色建筑2800万平方米、节能建筑4300万平方米,打造省级绿色生态示范城区3个、示范城镇8个。
(五)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十三五”期间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增长3倍多,截至2020年底,全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到222.57万千瓦,占全市发电总装机的17.72%,提前超额完成12%的任务目标。
(六)提升天然气供应保障能力。加大对上气源争取,2020年我市签订供气合同10.63亿方,比2018年增长58.3%,有力地保障了我市用气需求。实施“气化济宁工程”,基本实现市域内天然气“镇镇通”。
主要做法
(一)健全专班工作推进机制。成立了由市能源局牵头,发改、工信、生态环境、住建、行政审批、市场监管、商务等部门为成员的市能源结构工作专班,明确任务、责任到人、强力推进。建立周调度、月例会、月通报制度,对工作进度实施红黄蓝管理,聚焦问题和难点,梳理建立清单,强化协作共商,形成工作合力,奋力攻坚克难。
(二)进一步细化工作方案。根据市“四减四增”方案,相继印发了《济宁市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工作实施方案》、《济宁市深入推进“四减四增”三年行动确保完成各项任务目标工作方案》、《关于切实做好“四减四增”能源结构调整工作的通知》,对我市能源结构调整工作进行了再明确、再细化、再安排。
(三)夯实县市区属地责任。督促各县市区明确能源结构调整牵头部门,制定细化落实方案,市能源结构工作专班建立调度、督导、帮扶机制,每月调度县市区工作开展情况,以问题为导向,定期开展专项督导帮扶,督促帮助县市区抓落实、补短板。
(四)加强交流学习。对标先进“走出去”,组织能源结构工作专班人员先后赴淄博、枣庄等市学习能源结构调整先进经验,同时加强与产业结构、运输结构、农业结构专班的交流沟通,专班成员单位之间、专班与县市区、县市区之间交流互动频繁,取长补短,有力促进了工作开展。
下一步,将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紧紧围绕“碳达峰、碳中和”和污染防治攻坚要求,聚焦目标、任务,做好新一轮“四减四增”能源结构调整工作,持续推动我市能源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助推我市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市交通运输局
工作成效
(一)提升铁路运能方面。纳入2018-2020年运输结构调整工作实施方案的铁路专用线共2条(济宁矿业物流集团有限公司铁路专用线6.5公里、华源济宁高新区热电有限公司铁路专用线3.14公里),共计9.64公里,总投资6.88亿元。截至目前,已建成项目1个(济宁矿业物流集团有限公司铁路专用线)6.5公里,完成投资4.33亿元,在建项目1个(华源济宁高新区热电有限公司铁路专用线)3.14公里,完成投资2.4亿元。
2020年全市共完成铁路货运量3448.06万吨,较2017年增加907.36万吨,超额完成2020年目标任务。2021年1-7月份,铁路货运量完成1655.37万吨。
(二)提升内河运能方面。梁山港区寿张集作业区二期工程、主城港区跃进沟作业区物流园码头工程、嘉祥港区祥城作业区二期工程、嘉祥港区祥城北作业区工程、白马河航道等5个工程项目已按计划开工建设。微山三线船闸等工程项目正开展招投标等前期工作。京杭运河济宁至台儿庄(济宁段)航道“三改二”工程累计完成航道疏浚2207.88万方,占比89.93%。湖西航道(二级坝-苏鲁界)改造工程航道疏浚已交工验收。白马河航道扩建工程累积完成航道疏浚35.22万方,占比20.32%。2021年4月9日,梁山港一期项目建成并正式通航,济宁港口吞吐能力达到7000万吨。
2020年,全市完成水路货运量2993万吨,完成港口吞吐量4253.8万吨。2021年1-7月份,全市水路货运量完成1880.53万吨,较2020年同比上升41.82%。
(三)大力推广多式联运方面。发展集约高效的运输组织模式,全市共确定23家甩挂运输试点企业,在多条线路上开展甩挂运输业务,减少货物装卸时间,提高道路运输效率。积极培育发展网络平台道路货物运输企业,目前,我市全程物流、宜通科技、金鲁物流10家网络货运企业已通过省交通运输厅线上服务能力认定,获得网络货运经营许可,带动了我市传统道路运输企业转型升级。2020年全市完成多式联运货运量968.2万吨(以火车进港量统计),港口集装箱铁路集疏港量30324标准箱,均超额完成市定任务目标。2021年1-7月份,完成多式联运货运量628.36万吨(以火车进港量统计),较2020年增长26.36%。
(四)加快推动国三营运柴油货车淘汰。按照省定任务目标,2020我市需淘汰国三营运柴油货车15005辆(为2019年底存量的70%)。截至2020年底,已完成淘汰国三营运柴油货车20221辆,超额完成2020年目标任务。2021年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和省淘汰工作专班部署要求,持续开展剩余国三营运柴油货车淘汰工作,截至10月18日,已完成淘汰25676辆,超额完成省确定淘汰任务目标,并逐车开展了“一车一档”档案材料核查工作。
(五)推广应用新能源、清洁能源运输车辆。2020年全市新增更新新能源公交车461辆,新增公交车使用新能源车的比例100%,全市公共汽(电)实现清洁化比率达到100%。截至目前,全市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公交车6495辆,清洁能源和纯电动车占比100%,城区公交车纯电动化100%。2020年全市新增和更新新能源、清洁能源出租车639辆,其中,新能源出租车42辆,目前新能源、清洁能源出租车占比达到98.46%。
下步工作安排
(一)根据省近期即将下发的新一轮推进运输结构调整方案,制定我市运输结构调整的具体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任务目标,加快推进运输结构调整步伐。
(二)加快铁路专用线建设步伐,推动货物运输“公转铁”。年内完成华源济宁高新区热电有限公司铁路专用线建设。积极推进邹城太平港铁路专用线、鲁西发电有限公司等铁路专用线的规划建设。
(三)加快水路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货物运输“公转水”。加快航道、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京杭运河济宁至台儿庄段、湖西航道(二级坝-苏鲁界)改造工程年内达到二级通航标准;推进京杭多式联运、济杭物流园等码头项目建设,为大宗货物“公转水”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四)持续加力,全面完成国三营运柴油货车淘汰清零工作。全面完成淘汰清零任务,进一步抓好各类淘汰车辆档案资料的审查和轨迹抽查工作,确保全市国三营运柴油货车淘汰工作始终走在全省前列。
农业农村部门
全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加强污染源头防治推进“四减四增”三年行动的部署要求,着力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增加有机肥使用量,大力推广绿色防控及专业化统防统治技术,认真组织做好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农膜回收工作,引领农业绿色发展。
坚持目标导向,全面完成目标任务
按照《济宁市加强污染源头防治推进“四减四增”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工作要求,到2020年,济宁市单位耕地面积化肥使用量较2015年下降率为6%,在农业病虫害发生平稳的情况下单位耕地面积农药使用量较2015年下降率为10%,全市商品有机肥使用量增加到18万吨以上。2020年全市商品有机肥使用量达到19.05万吨,目前已全部完成任务目标。
坚持问题导向,落实绿色发展措施
制定印发《济宁市农作物病虫农药减量控害实施方案》、《济宁市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方案》、《济宁市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与处置工作方案》等文件,明确了化肥农药减量工作具体任务,落实了责任。成立了济宁市种植业防灾减灾和重大病虫防控巡回考察技术指导组和济宁市化肥减量增效技术专家指导组,定期到县市区巡回指导重大病虫防控用药减量控害和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充分发挥27个物联网监测点重要作用,准确发布预警信息和防控意见,累计发布小麦、玉米、大豆、水稻、大蒜等病虫草害预警预报及绿色防控技术意见37期。组织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化肥减量增效、耕地轮作休耕等项目,推广小麦玉米轮作、水旱轮作、果树蔬菜栽培管理化肥减量模式,各项关键技术全面落实到位。大力发展水肥一体化,新增水肥一体化面积34.1万亩;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发布施肥配方226个,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商品有机肥使用量达到57.2万吨。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新建设高标准农田10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38万亩,生态循环农业推广面积达到79.8万亩。完善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体系,累计设置县级回收仓库14个,乡、村回收点2508个,设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桶4790个。开展农膜回收清理专项行动,重点加强对蔬菜种植集中区域专项清理,进行全面排查,推进地膜回收处理。加大推广使用0.01mm以上标准地膜和全生物可降解地膜力度。
坚持责任导向,强化指导督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