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上午,济宁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举办新闻发布会,通报2021年以来全市港口码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的成效。
记者了解到,在今年三季度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案件中,全市港口码头未出现一起交办案件和信访件,实现了零问题、零通报、零问责“三零”目标。
2019年,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济宁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承担起了全市港口码头大气、水和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等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能。成立市港航污染防治工作指挥部,建立了平台、港口、船舶、航道、专家、督查6个专业组45人的专职队伍。完善体制机制,压实“三个责任”,全市53家港口共排查污染防治风险点492个,悬挂风险告知牌507个,排查问题隐患12889个,并全部闭环整改。狠抓工作落实,防污治污取得显著成效,港口码头扬尘污染管控工作线持续走在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十条线”前列;船舶污染物接转处打造了“济宁样板”;全市港航污染防治工作在全国内河创造了“济宁经验”“济宁做法”。
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赵得园介绍,今年以来,共派出检查组7447个,检查人员2.3万余人次,检查港口13089家次,线上线下发现并整改问题79095个,下发通报15份,通报港口88家次,问题转办33份,发出督办函4份,由县(市、区)交通运输局行政罚款19万元。
在港口码头污染防治方面,济宁市实施了绿色港口创建,截止目前,24家港口码头提交了绿色港口初步申报材料,其中申报五星级港口8家,申报四星级港口7家,申报三星级港口9家。推进堆场车间化建设,全市具备建设条件的7家港口码头,投资2.4亿余元,建设堆场全封闭车间19.1万余平方米,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的71%,预计今年年底前完成建设并投入运营。开展水污染综合整治,以“污水零排放”为目标,主城区19家港口码头全部配备了污水处理设备用电监测、微型水质监测站、泥位计等智能监管“三件套”,接入智慧港航环保监控平台24小时在线监管。抓好秋冬季大气治理,梁山港120辆、荣信港38辆国六标准柴油货车全部配备到位,全力确保秋冬季期间港口码头运输车辆国六及新能源车辆占比不低于50%。
今年以来,全市港口码头新建雨污收集池23处、排水沟6063米,增加沉淀池容积7千立方米,主城区13家港口全部自建了生活污水处理站,非主城区港口全部与有资质单位签订了船舶污染物转运协议。
在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方面,由于济宁市航道通航里程居山东省第1位,现有水运企业138家、营运船舶7200余艘,内河运力在京杭运河沿线12个港城中居第1位,来往船舶密集,营运中会产生大量的“三类污染物”,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健全完善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在全省率先建成“济宁e交付”联单监管平台,全力打造“济舟港湾”服务品牌,为筑牢南四湖生态屏障,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提供了坚实保障。
目前,全市港口已配备船舶垃圾智能接收一体柜54台、含油污水贮存柜53个、垃圾交付亭53处、生活污水和含油污水流动接收车94辆、船舶垃圾分类接收储存容器525个、船舶污染物接收标识牌53个。
在智慧港航环保三级监控平台建设方面,2021年,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进一步丰富完善了“1+8+N”线上监察机制,在6个船闸服务中心建设了二级监控平台,并全部接入中心监控平台,实现了济宁辖区所有港口、船闸的全覆盖在线监管。先后开发了视频智能抓拍、无人机智能巡检、自动弹窗报警、水面漂浮物算法等30余项功能,将非道路移动机械监控、污水处理用电监测、水质监测站、泥位计、“济宁e交付”等监管系统全部纳入“慧眼系统”,实行24小时在线监管,形成了涵盖港口、船舶、航道、船闸、水运工地于一体的智能监管系统,建立了闭环管理、差异化管理、考核通报、最佳最差评选等工作机制,打造了全国内河一流的港航环保综合监管平台。目前,53家港口企业463个摄像头已全部接入平台,实现了对港口堆场、码头前沿、洗车台、疏港道路、进港大门、作业料口6类重点区域的全时段、全覆盖、无死角线上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