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上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济宁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优秀党员代表媒体见面会举行。
张新安,来自嘉祥县纸坊镇,是一名乡镇干部。从95年参加工作到现在,26年的工作经历有19年在乡镇工作。大家都说,基层不好干,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张新安认为基层工作很神圣,直接面对群众、服务群众,直接与百姓打交道,是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宣传者、执行者、落实者。
纸坊镇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全国第一批文保单位武氏祠、4A级景区青山景区和素有“天下神、数法云”之说的法云寺均坐落在纸坊境内。另外,最近几年新建成了东方左岸假日小镇、德信啤酒文化小镇等,也初具规模、小有名气。张新安是2019年1月到纸坊镇任党委书记的,在历届党委政府辛苦努力和确定的产业方向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文化旅游和林果、蔬菜种植两大产业,两个产业年产值达12亿元以上。纸坊镇2019、2020连续两年荣获嘉祥县综合考核一等奖,张新安本人2020年获评“山东省担当作为好书记”荣誉称号。
和广大党员干部一样,张新安的初心就是为人民谋幸福。“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始终坚持群众的事就是天大的事,也多次给镇村干部讲,办好民生事要接地气、入现场,要沉到底、摸实情。张新安来纸坊镇不久,就发现镇虎头山社区拆迁6年的群众没有上房,大多数人都过着背井离乡、颠簸流离的生活。当时张新安就下定决心,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之间有不少干部给张新安说,“回迁上房工作不好做,6年没有解决的问题,里面的事太复杂”。张新安认为,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用心用情用力,就没有解不开的疙瘩、过不去坎。基于以上想法,张新安带领一班人,深入到村、到户,一户一户摸情况,一人一人解心结,一遍一遍改方案,经过全体同志的不懈努力,农历2019年腊月十六,虎头山社区群众顺利上房。张新安说看着村民高兴地住进了新的楼房,以前再多的辛苦努力都感觉非常值得。
张宝芳,任城区越河街道竹竿巷社区党委书记。2003年5月开始从事社区工作,2011年4月选举成为竹竿巷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在建党100周年之际,竹竿巷社区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越河街道地处老城区,1980年改称越河街道。辖区老旧小区多,个体商户多,社区治理任务重、压力大。近年来,竹竿巷社区强化党建统领、赋权扩能、减负增效,全面推进“红网覆盖”“网格化管理”“爱心驿站”“志愿服务”“智慧社区建设”等工作,以“绣花功夫”推进精细治理,通过强基固本、培根铸魂,构建起党建统领、党员带头、志愿者参与、驻区单位协助、社区居民配合的共建共治共享机制。竹竿巷社区抓住党建引领这一根本,强化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推动资源重心下移凝聚工作合力,通过解决居民“微诉求” 、满足群众“微心愿”、激活社区“微公益”、畅通社区“微循环”,准确把握社区突出问题,有效破解了社区治理中的困境难题,形成了新时代党建统领下的社区“微治理”模式,实现了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
面对着社区群众多样的需求,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社区搭台、党员、群众参与,首先是选好楼长,选好群众“代言人”。楼长扮演了“五种角色”:党的声音传递员、楼宇事务组织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社情民意信息员、平安稳定巡防员。社区党委定期组织召开多部门参与的楼长会议,汇总、商议居民意见和日常小区管理出现的困难,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社区”。其次是抓好“信用+志愿服务”体系,调动群众力量。通过组建志愿服务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引导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目前志愿者已发展到1126人,为社区治理凝聚起“大能量”。创新志愿服务载体。以“采集需求、设计项目”为导向,创新推出“掌上微益”志愿服务平台,打造了 “居民组织、爱心公益、社会治理”三个维度为一体的志愿服务运作体系。建设智慧社区。在市、区、街道三级支持下,竹竿巷社区被确定为全省、全市首批智慧社区试点,运用大数据和信息技术,为社区治理赋能,探索出了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智慧化建设的新路径。
姚洪远,泗水县圣水峪镇南仲都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1984年3月参加工作,198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到广州下海经商,从事水果生意,2011年春,回村任党支部书记一直至今。
姚洪远回村后,依托南仲都现有资源优势,带领村民因地制宜,坚持山区特色农业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村级特色产业,走“一村一品”的产业化路径。经过全村党员、群众的不懈努力,做到了“三变”。
第一个“变”,“小草莓”创造“大财富”,贫困村变为明星村。2013年7月6日,骄阳似火,注定是一个不平常的日子。村委会会议室里热闹非凡,姚洪远在村民大会上提出要大力发展草莓种植的时候,村民们有些疑惑和担心,不种粮食了,老百姓吃啥呢?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正在探讨种植大棚草莓的致富之路。经过一天的热烈讨论,村党支部决定:有风险的事,党员干部先干。雷厉风行,这是我们村党员干部的风格。第二天,姚洪远带着党员和群众代表到全国草莓第一大县安徽长丰县去考察。当村民代表们走进现代化的草莓大棚,看着络绎不绝采购客商时,那颗萌动的种子已经种下了。考察归来,铁心种草莓的都是本村党员干部。缺资金,缺技术,缺市场,可村的党员干部心不冷。“再难也不能难倒我们共产党员,不难要我们党员干什么!”也正是凭着这笃定的一搏,成为我们南仲都村走向辉煌的第一步,也为今后成为明星村打下了基础。创造财富必定是充满艰辛的。从安徽长丰县考察回来决定种植草莓后,党员干部热情很高,带头要求种植大棚,姚洪远更是向村民承诺,出现任何销售风险,我姚洪远来兜底,最低10元一斤回购。流转土地、筹措资金、聘请专家,一个月后,31个高标准草莓大棚建起来了。等大棚内栽上草莓苗后,姚洪远又带领村干部三下广州学习考察草莓市场和包装方法。春节前上市的草莓每斤卖到了30块钱,每个棚纯利润接近3万元,村里顿时沸腾起来。俗话说,“头三脚难踢”。南仲都村这一脚踢出去了,便一发不可收。此后,采取“政府扶持+村能筹资+农户自愿出资”的模式,“滚雪球”式发展大棚草莓,采取“村集体+租种农户”的方式进行统一管理,苗木及销售由村里负责,并与租种农户签订最低收购合同,解决了农户的后顾之忧。种植规模连年扩大,2016年,村里已建成76个大棚,占地230亩。2016年春启动“好客山东莓丽泗水”草莓采摘节,农业生态园通过济宁市科技示范园、山东省精品采摘园验收。“仲都草莓”倍受济南、济宁、泰安等大中城市消费者青睐,我也被各大媒体誉为“草莓书记”。
第二个“变”,花卉美了村庄,富了人民,昔日的单一农业村变成了乡村振兴示范村。对于南仲都村的产业发展来说,原有的草莓、火龙果大棚产业已在南仲都村日臻成熟。我也在一直寻求继续发展壮大咱们村的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2017年,姚洪远组织村民到山东青州、临沂这些地方考察学习,最终敲定要新建花卉大棚基地,让整个南仲都村的产业结构更加立体,更多样化。2020年10月份,鲁南花卉博览园正式投入使用,博览园共计投资1045万元,占地6600平方米。同时,项目还规划建设占地230亩的花卉种植基地,计划建设68个高标准花卉种植大棚,占地6600平方米,规划建设占地230亩的花卉种植基地,建设78个高标准花卉种植大棚,目前在建44个。一个大棚,安排4个工作人员,这就能解决270多人的就业,再加上采摘园、民宿、花卉博览园,一年下来300多个就业岗位出来了,所以说,咱们农民现在也不再像以前一样两腿是泥,满手是灰了。现如今,依托草莓、火龙果采摘和特色乡村游,通过“果蔬采摘+农耕体验+生态野营”的模式,将集餐饮、花卉、无土栽培于一体,南仲都正发展成以“孝”文化为魂、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体验式旅游为载体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第三个“变”,“两园一林”指引发展方向,山区村变成乡村旅游示范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就是南仲都村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南仲都村美丽乡村建设之所以如此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做到了规划先行。2015年夏,姚洪远召集村干部召开领导班子会议专题研究村庄规划编制,树立了“以人为本”的美丽乡村设计理念,确立了“村强民富、完善设施、生态宜居、提升服务、群众参与”的规划编制思路,聘请专人编制的《南仲都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为如何打造美丽乡村提供了指引和依据。南仲都村坚信产业发展是乡村建设的“发动机”这一理念,始终坚持把传统种植产业、“孝”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产业、生态品牌产业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先后建成百亩大桃采摘园、百亩核桃园采摘园;借助世界文明论坛永久举办地的优势和乡村儒学讲堂的影响力,充分挖掘“尽孝行善”的文化传统;立足当地实际,充分结合山、水、林、田等自然资源优势,建设草编坊、豆腐坊、香油坊、粉皮坊等众多民俗风情体验设施及“农家乐”、精品住宿等服务设施。吸引济南、济宁、泰安、临沂等地大批游客观光游玩。努力将南仲都村打造成集观光、体验、休闲、娱乐、购物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特色村,最重要的就是要规避乡村的同质化,突出“精”和“细”,打造差异化精品。在施工过程中,按照“一个区域就是一个故事,一个节点就是一个景点”的理念,在保持原有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增加传统的建筑文化元素,融入山村特有石头民居风格,保存了传统的村落风貌,突出了乡土气息和田园风格,形成了“圣山圣水圣人醉,楸树花开思忆回”的意境。先期投资1100万元着力打造文化观光板块,建设内容为建筑立面改造、金楸宾舍、金楸人家农家宴、文化展厅、砭石保健养生茶社、思孝古井、金楸广场、仁和广场、乡村手工坊、民俗风情街、流水集市、湿地花溪生态水系等。南仲都村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严格按照《规划》一个版块一个版块地用心打造,一个节点一个节点的用情实施。目前,南仲都村已打造成“四季有花,三季有果”的鲁西南最美乡村。村里的旅游火了,村民自然也就乐了。
南仲都村从一个典型的贫困村蝶变成了发展路径清晰、产业布局合理、发展后劲十足的生态观光旅游村,村民驶上了脱贫致富的快车道。另外,南仲都村坚持经济发展与基础设施同步。为了提升村民居住环境,与文化、旅游工作相结合,号召村民充分保留当地石屋石墙的传统村居样貌,传承体验古朴风韵特点,确定以“儒孝之村·善行仲都”为主题的旅游发展定位,按照“一带、两中心、四板块”的空间布局,先期投资1100万元着力打造文化观光板块,建设完成以体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的旅游景区,新建金楸宾舍、思孝古井、金楸广场、仁和广场、乡村手工坊、民俗风情街、流水集市、湿地花溪生态水系等。充分挖掘“尽孝行善”的文化传统,大力开发以“孝”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建设草编坊、豆腐坊、香油坊、粉皮坊等众多民俗风情体验设施,吸引了大批游客。在此基础上,由村两委牵头注册成立了泗水县儒善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吸收社员202人,目前成为全市规模最大的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极大的促进带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被评为“全国‘合作社+农户’旅游扶贫示范项目”。
孙建涛,泗水县微公益协会党支部书记、会长。泗水县微公益协会于2016年1月在泗水县民政局注册成立,是一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营利性公益团体,主要致力于困境少年儿童救助、爱心助学等相关工作,并协助相关单位做好社会弱势群体帮扶工作。
多年来,在泗水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爱心组织、爱心人士的关心和支持下,协会积极响应党委政府号召,集聚平台资金来源台账、关爱成长帮扶台账、项目资金流向台账精细化管理优势,协助政府精准实施帮扶困境少年儿童,及时与政府做好“补位”工作。在服务实践中确立了“发挥自身优势,做好政府助手,致力于困境少年儿童救助、爱心助学”的工作思路。逐步实现了社会组织在“爱心助学”工作中的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运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公益运作新模式。
目前,协会已吸纳党政机关、学校教师、个体工商业主、在读大学生、待业青年等各层面会员达186名。累计行程70多万公里,走访了泗水县596个村庄的7000多个家庭,为2138名符合资助条件的少年儿童建立了详细的帮扶档案,累计筹集资金2500多万元。协会坚持“做孩子们最需要的公益服务、做对孩子对家庭最有用、最有意义的公益”,从最开始的助学金、生活和学习物资帮扶,到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养成,兴趣培养,再到心理疏导、精神激励、家庭赋能,微爱陪伴、职业规划等方面设计了不同的项目,为他们提供了爱心助学、温暖小屋、带你看世界、微爱妈妈、大病救助、暖冬行动、心理疏导、兴趣培养、素质提升等全方位、精细化的帮扶服务。温暖小屋就是为了解决青春期的女孩没有独立的空间,和异性长辈生活在一起的问题而发起设计,给女孩子一个独立的生活学习空间,2020年5月被团省委作为希望工程的升级版,在全省16个地市进行推广,如今这种模式已经飞出大山、走出了山东,在江苏、湖南落地,撬动2亿多社会资金注入,让一万多名儿童感受到了温暖。
协会的项目资金都是通过社会筹款解决的,也就是通过腾讯公益平台、支付宝公益平台发起“微爱1加N成长计划”项目,面向社会大众发动筹款。在腾讯公益平台,协会利用99公益日活动,在每年的9月7、8、9日三天,发动爱心企业、爱心单位、爱心人士进行捐款,这三天捐款,腾讯公益会给予配捐奖励,能够让我们的爱心加倍。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99公益日期间,协会发起的“微爱1加N成长计划”项目连续四年取得99公益日山东省县域公益组织筹款第一名的好成绩,创造了县级公益组织99公益日筹款的山东记录;2020年5月,协会在支付宝平台上线“微爱1加N成长计划”项目,一年多来,济宁九龙贵和集团、泗水县圣源酒店有限公司、康泉(唐乐)蛋糕、泗水华联超市等1251个爱心商家参与消费捐赠,截止目前已经获得370万人次的捐赠,筹集爱心资金超过31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