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川观新闻
刘恋
1964年,为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党和国家做出了三线建设的重要决策。沿海一些重要工业大规模向西南、西北省份(俗称大三线)和中部及沿海地区腹地(俗称小三线)转移。四川是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在此期间建成了300多个以国防科技为主的企业单位和科研院所,形成了独立完整、门类齐全的交通能源、基础工业及国防工业体系,在我国西部纵深地区建设起一个比较完整的战略后方基地。同时,三线建设也为四川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与精神财富,可以概括为“三线故事”“三线文化”与“三线精神”。
讲好“三线故事”,传播“三线文化”是弘扬“三线精神”的前提与基础。
首先,立体化传播,多种形式讲好“三线故事”。“三线故事”是指在三线建设中所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数百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和民工建设者,背井离乡,远赴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参加建设,为国家战略的实现做出了伟大贡献,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蕴含巨大的精神力量。建立三线建设数字博物馆,以数字化形式永久保留和传播三线建设历史与三线文化;围绕三线建设主题,以电影、电视剧、歌舞、话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创作一批高质量、有影响力的文艺作品,记录四川三线建设伟大进程中的故事;以口述史、纪录片等形式,记录和传播三线建设历史;通过媒体报道,树立三线建设中涌现的典型人物与英雄事迹,以典型报道传递榜样力量;策划重温三线建设记忆、寻找三线建设老人等媒介活动,打通历史与现实,让拉进我们与三线建设这段历史的距离;搭建平台,设立四川省三线建设研究中心,开展常态化研究与学术交流。
其次,保护并合理开发三线建设遗产,传承三线文化。“三线文化”是指在三线建设中产生的所有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包含有形与无形两个部分,有形部分包含三线建设成果、遗迹遗址、生产生活工具、资料文本等等;无形部分则包含三线建设故事以及其中蕴含的精神内涵等等。四川作为三线建设的重点,尚存有大量三线建设遗产,可以将三线建设遗产保护列入地方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立法保护的同时,在遗产保护以及活化利用,以打造文化IP的方式,科学合理地让遗产资源扩展到遗产产业,再延伸到文化创意产业,最后扩展到三线建设遗址旅游,从而达到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
最后,加强教育,赓续三线建设精神。“三线精神”蕴含着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无私奉献、勇于付出的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是攻坚克难、奋发图强的斗争精神,是舍我其谁、胸怀大局的担当精神,是众志成城、精诚合作的团结精神,是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创新精神……这些精神被凝练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十六个字,是治蜀兴川、实现中国梦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是需要弘扬与传承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学习三线建设的精神,应把三线建设与“四史”教育结合起来,在各类学校的青少年中加强三线建设的精神的宣传教育,将其与劳动教育、德育活动、课堂教学融合推广,让三线文化、三线精神代代传承;将三线建设纳入党员与群众的党史学习教育,在学习强国APP增加相关专题学习,通过多种类型、多种形式的教育让“三线精神”入脑、入心。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科院新闻传播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