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大图
  • 头条
  • 今日关注
  • 济宁城事
  • 25楼会客厅
  • 时政要闻
  • 今日热点
  • 济宁经济
  • 视听济宁
  • 图说济宁
  • 文化周末
  • 民生新闻
  • 公安交警
  • 今日时评
  • 健康生活
  • 本网独家
  • 精彩专题
  • 本网出品
  • 数字报
  • 县区之窗
  • 今日关注
  • 济宁城事
  • 时政要闻
  • 县区之窗
  • 济宁经济
  • F25客厅
  • 今日热点
  • 视听济宁
  • 央媒看济
  • 本网独家
  • 今日时评
  • 精彩专题
  • 房产 车市
  • 文化周末
  • 财经 旅游
  • 圣地摄影
  • 通讯员
  • 济宁论坛
  • 数字报
  • 掌上济宁
主页 > e言e语 >
人民网评:政务新媒体,要“有”更要“优”
2021-04-23 来源:人民网
  • 作者:原石编辑:李玲
  • 发布类账号2周内无更新,不分场景“卖惨”“卖萌”及过度“娱乐化”,发布与政府工作或本部门本行业无关信息,停止维护的账号未履行注销程序……近日,国务院办公厅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办公室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排查整治政务新媒体运营中存在的四种突出问题,助力政务新媒体健康发展、行稳致远。

    近年来,从“两微一端”到实时分享,从音频平台到短视频领域,政务新媒体蓬勃发展,成为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的重要阵地。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不言不语,“僵尸”“空壳”账号不在少数;自言自语,缺乏对公众关切的回应;胡言乱语,存在追星娱乐、推销商品等行为。这些现象不仅阻碍了新媒体平台发挥作用,还可能损害政府形象,加重基层负担,必须加强排查整治。

    政务新媒体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渠道,必须要着眼于“公”,立足政务定位,确保准确权威,避免公器私用。另一方面,政务新媒体作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手段,要着眼于“用”,不断强化功能,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更便捷实用的移动服务。背离了“公”,政务新媒体将会丧失公信力;偏离了“用”,政务新媒体势必徒有其表。

    一些地方反映,政务新媒体开而不管、不务正业,是因为基层经费有限、专业人员不足,或账号管理松散,缺乏审核机制。脱离实际、盲干瞎干,归根结底仍是“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作祟。要看到,政务新媒体好坏,要以是否解决群众问题、增进工作实效为评判标准。一个好用的新媒体平台,顶得上一百个难用的平台。避免低水平重复性建设、看流量而不看质量等倾向,量力而行,按需定制,政务新媒体才能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画出网上网下同心圆。

    融媒体时代,政府机关更要增强“网感”。在一些地方,群众有需求,政务新媒体也办起来了,但“供需”双方的连接仍不通畅。有平台不会用、用不好的现象,反映出政务工作人员跟不上互联网时代、没补齐能力短板的问题。例如,平台界面仍然“老旧式样”,回复群众不会用“网言网语”,对待网络声音简单“一堵了之”。这也说明,学习互联网思维、培养管网用网能力的重要性。要把好工作做到人心坎里,必须在信息发布、解读回应、办事服务等方面来一次水平大提升。

    创新是互联网发展最显著的特征。一段时间以来,从设计新媒体卡通形象、让群众觉得可亲可近,到组建“粉丝团”、向超级IP转型,再到转变文风、让严肃内容更具传播力,各地在政务新媒体实践中积累了不少有益经验。不断以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政务新媒体才能成为利企便民、亮点纷呈、人民满意的“指尖上的网上政府”。


    相关新闻
    济宁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济宁日报社 联合主办
    鲁ICP备102085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37120180009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网举报电话:0537-2343210 举报邮箱:jnrbs@163.com
    济宁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东方圣城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Copyright © 2020 www.jn001.com 联系电话:18605373500
    鲁公网安备 3708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