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 全区连降大雨,平均降雨700毫米以上,河道多处决口,为百年一遇特大洪水灾害。津浦铁路以西济宁、嘉祥、金乡、微山等地纵横百余里受灾最重。全区被淹耕地共836.62万亩,占全区总耕地面积的60%;受灾人口达2819419人,占全区总人口的52.8%;死亡355人、伤1440人,进水或被水围困的村庄4171个,倒塌房屋107.54万间,牲畜死亡4859头。水灾发生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急调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部队2000余人赶赴灾区;中共山东省委负责人谭启龙、赵健民赴灾区视察;济宁地县党政主要负责人在抢险第一线现场指挥,地直机关共抽调了600余人深入灾区,并成立生产救灾、灾民安置、物资供应、交通运输4个办公室,调集本区木船1376只进行救灾。至8月10日,抢救被水围困群众21万人。地、县在组织灾区生产自救的同时,先后发放救济款1544万元,各项贷款和平付定金1832万元,救济粮5.08亿斤。地直机关开展捐献活动,共捐款8196.38元、衣服4594件、干草13036斤、粮食l万余斤。灾区人民生活得到基本保证,生产、生活秩序稳定。灾民中有17.9万人分别被安置在邹县、滕县、峄县、滋阳、泗水、曲阜县和聊城、惠民、昌潍、泰安4个专区。
1978年 济宁地区革命委员会改为济宁地区行政公署。郑伟民兼任行政公署专员。
美国友人、农业专家韩丁参观邹县洪山口农田水利建设工程。
2006年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守刚率领济宁市党政代表团先后赴聊城、滨州、潍坊、济南等市学习考察。
2016年 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文化旅游强市建设的意见》,以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推动文旅融合为着力点,坚持产业市场化、全域化、集约化的发展取向,突出抓好体制机制创新、资产资源整合、重大项目建设、城市品牌打造“四大重点”,推进文化旅游产业提质增效、跨越发展。重点是,健全完善旅游产业规划体系,实施“演艺娱乐品牌提升”“文化旅游商品价值延伸”等十大工程,推进曲阜文化建设示范区规划建设,突出抓好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和大项目建设,积极推动文化旅游“走出去”,实施“文化+”融合发展,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