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 山东省省长李春亭、副省长邵桂芳带领省防汛领导小组成员在济宁市市长王仁元、副市长蔡敬钦的陪同下,视察济宁市黄河防汛工作和黄河滩区群众迁移安置工作。
1998年 全市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会议召开。市委书记陈光林在讲话中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再就业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按照认真负责、尽力而为、突出重点、加强调控的要求,坚持职工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充分发挥职工、企业、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在确保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的基础上,努力开发就业岗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妥善分流安置下岗职工,保障改革攻坚战的顺利进行,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按照这个总的要求,全市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分三步走:第一步,今年国有和县以上集体企业普遍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使企业下岗职工和当年新增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都得到保障,下岗职工再就业率达到60%,力争65%;第二步,用3年时间基本解决好国有大中型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问题;第三步,争取用5年时间,使全市国有和县以上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建立起正常的能进能出的市场就业机制。
2008年 省委副书记、省长姜大明到济宁市检查防汛工作。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守刚,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振川陪同。
2011年 由市科协、教育局、体育局共同举办的济宁市首届青少年科技节在济宁学院附属小学开幕。
2014年 市委常委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聚焦“四风”问题,坚持实事求是,以整风精神严肃认真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明确整改方向和主要措施。省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省委赴济宁督导组组长焉荣竹出席会议并讲话。市委书记马平昌主持会议。
2018年 全市“项目落实年”动员大会召开。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傅明先在讲话中强调,(一)着眼长远、干好当下,把思想高度统一到重点建设任务上来。(二)突出重点、明确任务,迅速展开重点工作布局。一是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全力打造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中心城区要突出抓好“一二三四”重点建设任务,即“一核引领、两环支撑、三带协同、四城驱动”。“一核引领”即把太白湖新区作为引领城市发展的主中心。“两环支撑”即生态环和交通环建设。生态环要围绕治理采煤塌陷地、优化城区生态功能,重点实施治水、增绿;交通环要下决心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建起都市区大交通路网,重点建设“一环六联”城市快速路,推进22条骨架道路建设,打通70条断头路,提升改造车站西路、王母阁路、吴泰闸路等21条城市道路,实施火炬路、济安桥路和柳行路快速化提升改造,同步完善智慧交通系统并投入使用。“三带协同”即推动运河文化经济带、洸府河生态休闲带、泗河绿色发展带协同发展。“四城驱动”即建设蓼河新城、运河新城、西部新城、颜店新城,使四城成为中心城区发展的新引擎。二是加快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全力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按照“1+5+N”布局抓园区建设,形成一极引领、五区示范、多点突破。“一极”指济宁高新区;“五区”指任城运河新城工业区块、兖州工业聚集区、邹城现代工业新城、济宁经开区、曲阜文化建设示范区;“多点”指多个省级开发区和大企业专业园区。按照“5+5”体系抓产业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第一个“5”是五大新兴产业,即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医养健康;第二个“5”是五大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即高端化工、纺织服装、高效农业、文化旅游和现代金融。按照“五个十”模式抓企业培育,打造“雁阵”企业队伍。对10家骨干龙头企业,重点支持其建设企业园区,打造核心产业集群;对10家高成长性企业,重点支持新技术新产品研发,迅速实现产业化;对10家上市后备企业,重点解决上市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10家煤炭转型企业,优先支持发展非煤产业,使企业成为煤炭转型“排头兵”;对10家现代服务业企业,重点支持商业模式创新。按照“全产业链”方式抓招商引资,促进“四新四化”项目落地。三是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打造“齐鲁样板”作出济宁贡献。四是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大力优化营商环境。(三)履职尽责、担当实干,为项目建设提供坚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