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微电影微视频创作大赛、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央外宣媒体及海外华文媒体济宁行、“走进济宁 对话运河”文化名家主题采风、北京冬奥会尼山圣境直播、“相约孔孟之乡 品味文化济宁”国内外线上联动宣传、“第三只眼看中国·大美中华”国际短视频大赛、“走读山东”外国友人感知体验济宁参访等系列外宣活动,搭建“济宁英文全球传播平台”展示窗口。在中央电视台、山东卫视等高层级融媒体平台投放济宁文旅宣传片。依托新华社、央视频、今日头条、抖音等头部平台,发挥网络大V、网红达人的流量效应,集中推介济宁的好景区、好产品、好线路、好服务,“遇见济宁”话题播放量6.2亿次,《走吧!去济宁》全网点击量1.2亿人次,数字文明尼山对话全网点击量超10亿次,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全网总点击量突破52亿次,孔子文化节尼山文明论坛总传播量15.2亿次,“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文化济宁”城市品牌影响力美誉度不断增强。
十年砥砺、春风浩荡结硕果,征程再启、勇立潮头谱华章。今年是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之年、关键之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新的文化使命;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11月28日,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视察济宁“两创”理论正式发端十周年。时代赋予重任,使命催人奋进。济宁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在党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立足文化沃土比较优势,锚定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持续深耕“加速跑”,跑好领先“接力赛”,努力建设全国一流文化名市,为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济宁新的贡献。
文化是济宁现代化建设最鲜明的底色,最独特的优势。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视察济宁,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重要讲话,对济宁寄予殷切期望,赋予光荣使命。十年来,济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济宁重要讲话和关于文化“两创”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勇担文化使命,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以示范片区为载体、以全面融入为主线、以重大活动为牵引、以重点项目为抓手,激活儒家文化“源头活水”,释放文化创新创造蓬勃动力,形成了“一区引领、双轴驱动、五章并举、八个融入”的生动格局,文化“两创”工作迅速起势、全面成势、立标示范,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彰显了新担当、展现了新作为。
第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
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
第八届世界儒学大会
强化使命担当
打造“一区引领”示范标杆
济宁勇担文化使命,全市上下同心同向、同力同行,形成市县乡贯通联动、多领域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凝聚起走在前、做标杆的社会共识和强大合力。
一是强化目标引领。2013年以来,先后出台印发《关于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新标杆行动计划(2022—2025年)》《关于济宁市推进“八个融入”加快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等指导性文件,把建设国家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先行示范区纳入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文化“两创”战略列为五年全市中心工作“九大战略”之一,搭建起文化“两创”工作的“四梁八柱”,树立了“建设全国一流文化名市、打造世界文化旅游名城”的奋斗目标。
二是强化顶层推进。组建济宁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善之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文化“两创”指挥部和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的高规格文化“两创”工作专班,在全省率先挂牌成立济宁市文化传承发展中心,建立文化“两创”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设立1亿元规模的文化旅游发展专项基金,统筹实施文化“两创”六大工程,全力打造文化“两创”济宁样板。编制《尼山文化片区综合发展规划》,实施文旅融合、文化“两创”、基础设施、乡村振兴四大类24个总投资299.3亿元的项目,聚力突破尼山片区建设,打造中华民族文明标识。
三是强化试点带动。按照“一年试点先行、两年逐步推开、三年提质扩面”的工作思路,制订《济宁市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示范点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等文件,实施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提升工程三年行动计划,一村一特色、一村一品牌、一村一亮点,精心打造文化“两创”示范点300个,推出鲁源新村、东仲都村、夫子洞村等一批深受游客欢迎、网红青睐的“打卡点”。实施重大文化项目带动战略,高标准规划建设了孔子研究院、孔子博物馆、尼山圣境一期、鲁源小镇、济宁市文化中心等一批重大标志性牵动性文化项目。
癸卯年公祭孔子大典
研学旅游
济宁市文化中心
中外青年交流
融入国家战略
构建“双轴驱动”立体空间
着眼济宁儒家文化、大运河文化、黄河文化资源富集优势,以大运河文化轴、黄河文化轴为坐标,不断强化对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活态传承、活化利用,塑造“轴、园、廊、带”多维度多元化的文化展示空间。
一是拉开“两轴”建设框架。抓住国家文化公园、黄河国家战略重大机遇,出台《济宁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等政策文件,成立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大运河(济宁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以黄河文化轴、大运河文化轴为依托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黄河文化体验廊道、大运河文化体验廊道“两公园两廊道”建设,形成“一核两带三极四区、八类项目多点联线”的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总体格局(“一核”:即以保护传承利用好黄河、大运河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任务;“两带”:即黄河文化展示带、大运河文化展示带“;“三极”:即运河城区发展极、汶上南旺发展极、微山湖区域发展极;“四区”:即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四类主体功能区;八类项目:即“园”“馆”“址”“岸”“段”“遗”“品”“文”等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项目;多点联线:即串联黄河、大运河沿岸主题展示点,打造水上游线、岸上游线、主题游线、跨省游线等经典文化旅游线路)。
二是彰显济宁文物风采。济宁市现有2处世界文化遗产,4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0处省级文保单位,数量居全省第一位;登录可移动文物130多万件,列全国地级市第一位。立足文物大市丰厚资源,实施鲁国故城、南旺枢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重大文物保护工程,推进河道总督府遗址博物馆、大运河微山湖博物馆等21个总投资389亿元的重大文旅项目,6个项目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项目储备库,数量全省第一。全市共建成各类博物馆66家,其中三级以上博物馆12家,济宁市博物馆、孔子博物馆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济宁被列入全省博物馆之城建设试点。
三是推进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实施“山东手造·济宁好礼”工程,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19项、省级86项,入选首批省级非遗工坊3家,入选省文化体验廊道重点项目28个。高标准打造“山东手造·济宁好礼”展示中心、泗水龙湾湖手造街区及线上展厅,连续举办八届“创意济宁”文化产品设计大赛,精心策划“黄河大集”“山东手造·济宁好礼”系列展示展销活动,济宁连续两届被评为文化强省建设先进示范市。
尼山雅乐
孔府印阁
中国国家话剧院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第二季走进济宁
“和为贵”社会治理服务中心
拓宽实践路径
打响“五章”“八融”济宁样板
围绕贯彻“两个结合”、做到“四个讲清楚”,努力做好研究阐发、普及教育、传承创新、文旅融合、传播交流“五篇文章”,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全方位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学生教育、干部政德教育、基层社会治理、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城市规划建设、乡村振兴、网络建设八个领域,形成可学习、可复制、可推广的济宁经验。
一是高站位、专业化开展研究阐发,推出丰硕成果、打造儒学高地。搭建高端研究平台。依托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与清华、北大等16所顶尖高校共建联合研究生院,面向海内外选聘23名儒学研究高端人才(儒学大家2名、泰山学者10名、尼山学者11名),组建12个儒学研究高端学术团队,初步构建起“一个中心、若干分中心、N个研究基地”的儒学研究体系,持续提升在国际儒学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策划高端学术活动。举办八届世界儒学大会、中韩国际学术大会、“中华礼乐与东亚文明”高端儒学会议等重大学术会议,开展“孔子的世界”国际学术高峰论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实践座谈会等200多场学术交流活动,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被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十大节庆活动”,曲阜市入选“中国十大文化品牌城市”。推出高端研究成果。实施“两创”研究工程,累计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研究项目87项,发表论文1300余篇,获第八届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奖一等奖2项、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4项。举办由陈来等儒学大家领衔的“四书”解读活动,出版《四书解读》《儒典》《曲阜儒家碑刻文献集成》《中华礼乐文明大系》《儒学精神与中国梦》等系列丛书160余部。推出一批儒学民间故事、论语智慧等精品力作,刊印《儒学精神与中国梦》《中华传统八德诠解丛书》《孔孟正源》《孟子文献集成》等系列丛书。在海外出版发行英、韩、日、德多语种版本《论语诠解》《孔子家语通解》《孔子这样说》《图说孔子》等代表性著作。
二是高标准、常态化开展普及教育,培育系列品牌、夯实文明根基。打响“习语润儒乡”基层宣讲品牌。实施“一县一品”工程,成立10个市级层面宣讲团、8支县级层面宣讲队伍、776支镇级层面“百姓宣讲志愿服务队”,全市组建909支、1.28万余人的“习语润儒乡”宣讲队伍,涌现出“习语润儒乡·兖讲乐万家”“习语润儒乡·微湖桨声”等一批基层宣讲品牌,成为全省首个基层宣讲品牌县市区全覆盖的地市。打响“儒学讲堂”普及教育品牌。实施优秀传统文化“六进”工程,全市特聘乡村儒学高级讲师33人、乡村儒学志愿讲师400余人,建成达标“儒学讲堂”3700余处;广泛开展“百姓儒学节”、善行义举“四德榜”等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累计开展儒学活动4.8万余场,服务群众280余万人次。济宁“儒学讲堂”经验入选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案例、十八大以来《宣传工作创新百例》和中央改革办地方典型改革案例。打响“五堂”志愿服务品牌。强化阵地建设,全市建成“五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4个、实践所156个、文明实践站4158个。成立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志愿宣讲队62支,打造美德健康生活方式试点263个,实施新礼仪改革,推广儒学讲堂、蒲公英讲堂、幸福食堂、雏鹰课堂、结婚礼堂“五堂”志愿服务模式,组织“五为”志愿服务活动22.1万余场。打响全环境立德树人系列品牌。坚持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形成以“课程开发为载体、课堂教学为渠道、经典诵读为形式、系列活动为平台、专题研究为引领、师资建设为保障”的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育人路径。创新校园教育环境,打造“儒雅育人”教育品牌。编研《济宁市传统文化进校园》读本,开发《传统文化课堂教学评价表》,开展“一校一导师”“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创建活动,培养国学导师3200人,形成“市有讲师团、县有志愿者、校校有导师”的传统文化教师队伍体系,“孔孟之乡中小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探索”荣获国家一等奖、省特等奖。创新社会涵育环境,打造“德行少年”教育品牌。连续承办三届团中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展示活动”和省级“齐鲁学子青春国学荟”活动。依托鲁西南第一家优秀传统文化体验馆——济宁市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馆,开展“学传统文化 做谦谦君子”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项目,目前已接待全国各地近200个青少年工作者团体、3万余名青少年参观体验。创新家庭教育环境,打造“孔孟之乡 养教有方”教育品牌。建立200余人的济宁市家庭教育讲师库,组建“齐鲁好家风”宣讲团,编撰《济宁市青少年教育系列丛书》,打造家庭家教家风实践教育基地45处、亲子阅读教育实践基地100处。创新典型引领环境,擦亮“美德济宁”“诚信济宁”名片。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公园广场、主题街巷、主题小区260个,推选“山东好人”542名、“中国好人”68名、全省道德模范62名(含提名31名),谢立亭获全国道德模范、全国“诚信之星”称号,济宁、曲阜被评为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
三是高质量、特色化开展传承创新,突出济宁元素、形成市域经验。突出干部政德教育特色。设立济宁政德教育干部学院,建成全国第一家以“政德”为主题的教育基地,成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的现场教学点、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的教学研究基地,济宁政德教育干部学院被中组部列入干部学院目录。在曲阜“三孔”、邹城“两孟”、嘉祥曾庙、微山湖铁道游击队纪念园等地打造30多处现场教学点,累计承接中央和国家部委,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全国组织干部学院、中央和国家机关党校等国家级培训机构以及全国31个省份的各类培训班次1700多期,培训学员10万余人。打造孔府“戒贪图”“冷板凳”、孟庙“廉仁公勤官箴碑”、曾庙“三省堂”等50余处教育教学点,创作戏曲《双面人生》、情景短剧《灵魂悲歌》等廉政剧目,编印出版《济宁历史上的清官廉吏》《孔子廉政名言解读》等廉洁文化系列丛书,打响“儒韵清风·廉洁济宁”品牌。突出“和为贵”社会治理特色。深入挖掘“礼之用、和为贵”儒家思想时代价值,在全省率先创新成立济宁市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全面整合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民意“5”来听、企业诉求“接诉即办”等群众诉求渠道,构建市县乡村四级社会治理服务中心网络,探索形成“和为贵”调解室模式,实行“未诉先办”工作法,4438个村居实现全覆盖,调解成功率达99%以上,涌现出兖州区新兖镇、邹城市后八里村等19个“全国文明村镇”典型。2022年,全市信访事项办理群众满意度居全省第一位。济宁在第八次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交流会上作典型发言。突出“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文艺创作特色。实施“济风儒韵”文艺作品质量提升行动,用好签约制文学艺术家制度,《北京时间》《邹鲁礼乐》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荣获“文华奖”、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山东省“泰山文艺奖”、山东省“文艺精品工程奖”等奖项,《岁月》获中国杂技最高奖“金菊奖”;《亲爱的小孩》《归来》在《人民文学》头题刊发,《河道总督》在《中国作家》头条刊发;原创《<论语>节选组歌》合唱套曲、《尼山雅乐》交响乐在北京大学、尼山圣境首演成功,业内专家、艺术家给予高度评价;中国报告文学创作基地落户济宁,推出《尼山之光——文化“两创”的济宁答卷》精品成果。
鲁源小镇优秀传统文化展演体验
将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校园教育
尼山圣境
四是高能级、系统化开展文旅融合,聚合资源优势、释放发展动能。提标文化规划布局。出台《济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实施意见》《济宁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等系列文件,组建孔子文旅集团,统筹儒家文化、运河文化、水浒文化、红色文化等丰富文化资源优势,高起点、大视野对文化产业进行布局优化,构建涵盖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大运河文化产业带、文化科技创意创新引领区、水浒文化产业片区、红色文化传承片区的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提效文旅名城建设。整合“三孔”、“两孟”、大运河、微山湖、梁山等优势资源,精心设计研发十大旅游精品主题路线,推出拜圣习儒、运河访古等六大体验性游览活动,打造文化圣地体验游、国学经典研学游等四大精品旅游线路,济宁儒乡慢境文化体验之旅入选文旅部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三孔”“两孟”两个景区入选文旅部黄河寻根问祖之旅和黄河世界遗产之旅,微山湖旅游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提能文旅产业发展。编制《曲阜文化建设示范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先后承办2022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中日韩文化部长会议、中国·济宁研学旅行创新发展大会等高层次重大文旅活动,孔子博物馆入选100个“好客山东网红打卡地”、“山东省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编制《曲阜文化建设示范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确立培育壮大文化旅游、教育培训、节庆会展、文化创意四大主导产业和发展做大文化艺术、影视动漫、生态康养、文化制造等四大辅助产业的“4+4”产业发展体系,研学旅游产业集群、全媒体教育服务产业集群入选山东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今年1至9月份,全市34家重点景区接待游客突破2674.69万人次,同比增长293.36%;实现营业收入7.52亿元,同比增长497.32%。提档公共文化服务。高标准建成全省一流全国领先的市文化中心,运营以来开展文化惠民活动1700余场,接待量突破500万人次。全市累计打造16处国家一级图书馆、文化馆,建成29家城市书房,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广泛开展“百场戏曲进校园”“千场大戏进农村”“万场演出惠民生”活动,持续开展“送万福进万家”“走百村入千户送万照”等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打造线上文化服务平台市民学习中心、公共文化云平台,济宁文体生活群众满意度跃至全省第四位,泗水县融媒体中心获评全国第九届服务基层服务农民文化建设先进集体。
五是高起点、立体化开展传播交流,凝聚强大声量、推动破壁出圈。构建全媒体宣传矩阵。打造济宁新闻客户端、掌上济宁客户端、“更济宁”短视频等多个新媒体传播平台,建设“这里是济宁”融媒传播项目,央视总台“新闻联播”“中国新闻”等顶级栏目、人民系、光明系、新华系等央级媒体持续关注济宁文化“两创”工作,年均在国家级、省级重点媒体刊发“两创”稿件800余篇(条)。用好全媒体国际平台。加大与环球网、中国日报社、国际在线、中国新闻社等中央主流外宣媒体的国际传播项目合作,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孔子故事。设立全国首个“中外青少年交流基地”,成功举办山东与北爱尔兰政府青年文化线上交流、东北亚青年可持续发展研习营山东分团活动等国际交流活动,制作推出《儒学经典300句》《走向世界》济宁专刊等外宣精品。连续举办40届国际孔子文化节、9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成功承办央视中秋晚会、中国网络诚信大会、“一带一路”年度汉字发布、首届中华印信文化精品展、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文明尼山对话、中国国家话剧院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第二季走进济宁等重大文化活动,搭建起世界文明交流互鉴高端平台。叠加全媒体传播效应。成功举办国际中学生儒学辩论大会、“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微电影微视频创作大赛、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央外宣媒体及海外华文媒体济宁行、“走进济宁 对话运河”文化名家主题采风、北京冬奥会尼山圣境直播、“相约孔孟之乡 品味文化济宁”国内外线上联动宣传、“第三只眼看中国·大美中华”国际短视频大赛、“走读山东”外国友人感知体验济宁参访等系列外宣活动,搭建“济宁英文全球传播平台”展示窗口。在中央电视台、山东卫视等高层级融媒体平台投放济宁文旅宣传片。依托新华社、央视频、今日头条、抖音等头部平台,发挥网络大V、网红达人的流量效应,集中推介济宁的好景区、好产品、好线路、好服务,“遇见济宁”话题播放量6.2亿次,《走吧!去济宁》全网点击量1.2亿人次,数字文明尼山对话全网点击量超10亿次,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全网总点击量突破52亿次,孔子文化节尼山文明论坛总传播量15.2亿次,“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文化济宁”城市品牌影响力美誉度不断增强。
十年砥砺、春风浩荡结硕果,征程再启、勇立潮头谱华章。今年是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之年、关键之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新的文化使命;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11月28日,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视察济宁“两创”理论正式发端十周年。时代赋予重任,使命催人奋进。济宁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在党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立足文化沃土比较优势,锚定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持续深耕“加速跑”,跑好领先“接力赛”,努力建设全国一流文化名市,为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济宁新的贡献。(记者 刘项清 刘建新 杨国庆 陈硕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