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六月,一列高铁在山东丘陵间穿梭,一路南下,没过多久,列车驶出了山区到了平原,视野豁然开朗。三十多分钟后,列车来到了黄淮海平原与鲁中南山地的交界地带,在一座小城停了下来,而这座小城,就是我生活了十多年的地方——济宁。
时隔半年再次回到这儿,踏上这片土地就感到无比得熟悉。夜幕降临,小城的街道上霓虹灯闪烁,车辆川流不息,远处高架桥上偶尔传来几声车鸣声,整个城市灯火通明,一切都是安然从容的样子。路过一个夜市,听到了熟悉的叫卖吆喝声:“豆腐脑、蛙鱼、炸串、夹饼”“烤鱿鱼、烤生蚝、炸串十块钱二十串”……阵阵美食小吃的香气带着美好的回忆扑面而来。
我出生在21世纪初,是标准的“00后”,大人们都说,我们这一代人出生在一个新时代,赶上了好时候,是真真正正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起来的。不得不说,我们小时候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确比父辈他们那时要好得多,但相比于现在的小孩,还是有一定的差距。那个时候,市区里的各种基础设施还在建设当中,也没有那么多的高楼大厦,虽然义务教育已然普及,大家都有学上,但不同学校教育水平差异显著,每年九月,家长仍要为孩子能上个好学校而绞尽脑汁。
我清楚地记得,当时学校的教学条件与环境仍很简陋,课桌上有一批批学生留下的独特痕迹,坑坑洼洼、凹凸不平,平时写作业一不小心就会让作业纸破个洞,凳子也不知道陪伴了多少届学生,早已破旧不堪,仿佛下一秒就会坏掉似的。教室里没有空调,一到夏天,七八十个人坐在教室里就如同坐在蒸笼里,老师讲课没一会儿就汗流浃背,学生们也大汗淋漓;到了冬天,教室里人挤人,倒也没觉得多冷,不夸张地讲,从门口都能看见教室里的热气“涌”出来。操场也不像现在是塑胶跑道,起初还是水泥地,只要摔一下就会非常疼,甚至会磕破皮流血。那个时候,我和同学最喜欢放学后在操场一角的小型简易“障碍场”上玩,攀爬、打滚、翻来翻去,每次都玩出一身汗才肯离开,夕阳下几个小伙伴牵着手哼着歌回家的画面也成了一道美好的风景。
几年之后,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学校的基础设施不断地完善,课桌凳子全面换新,教室里安装上了空调,还有更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整个教室也显得更明亮了。操场也铺上了塑胶跑道,老旧的障碍场也成功“退役”,被崭新的乒乓球台所代替,器材室里也终于迎来了一批全新的篮球、足球等运动器材,我们的校园生活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了。
转眼已经过去近十年,虽然时间不算长,但小城的变化真大。为了解决学龄儿童入学难问题,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小城里的中小学数量大大增加;同时,各学校之间加强交流,相互学习,极大地改变了十年前学校间教育水平差异显著的局面。现在的学校,教室宽敞明亮,小班额制让每个班不再“人挤人”,基础设施先进,学生们的课余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方式让教学更加有趣,教学质量也大大提高。
站在高处俯瞰济宁这座小城,万丈高楼拔地而起,纵横交错的交通设施推动着运河之都向现代化城市发展。作为新时代青年,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我亲历并见证了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经济的发展、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为祖国在新征程中取得的新变化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新征程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将会使生活更加美好。
生逢盛世,接过时代接力棒的我们已然将个人与集体融为一体,愿汇小我之薄力,创造大我之新变化;愿聚小我之微光,照亮大我之新生活。
来源:“学习强国”济宁高新区通讯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