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妈家在山东济宁邹城市的一个小山村里,也许是亚圣孟子故里的缘故吧,那里虽然交通不便,赶个集都要翻几十里的山路,但那里却是民风淳朴、人心厚道,而且又极讲究礼仪,但凡谁家中摊着红白喜事,往往都要倾其所有的摆上几桌。即使没有鱼,也要在席桌上摆上一条木鱼,象征着“吉庆有余”。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姑妈的二儿子,也就是我的二表弟结婚。举杯换盏之际,我已有了些醉意,最后一道菜,上了一个大海碗,碗里是一条鱼,鱼身上还撒了一小撮嫩绿的香菜,我不由地伸出了筷子,坐在我旁边的表姐夫一下子扯住了我的袖子,小声说:“那是木鱼,不能吃。”
事后姑妈知道了这件事,她含着眼泪对我说:“侄呀,我们这里没有鱼,只能用木鱼代替真鱼,不像你们微山湖边……”我像是在安慰姑妈,又像是在嗔怪她:“姑妈,你不早说,你要早说,我不就把鱼给你带来了么!”
又过了几年,我的三表弟结婚,我买了十几条鱼提前开车来到了姑妈家。厨师剖鱼的时候,大伙儿是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第二天的喜宴上,大家的话题自然都是这席桌上的鱼了。有几个小孩子还被鱼刺卡了喉咙,就连鱼头也被吃了个干干净净。只因姑妈娶儿媳妇用上了真鱼,这在当地可是破了记录的,这件事也迅速地传遍了十里八乡。就连送新媳妇的伴娘也是羡慕不已,感叹地说:“哎,看看人家的婆家。”
进入新时代,表妹要出嫁了,姑妈在电话里对我说:“侄呀,你表妹要出嫁了,你千万不要送鱼来了,我们家里也养鱼了,你就只管来喝喜酒吧。”我以为是姑妈不想叫我花钱,还是买了十几条鱼,提前开车到了姑妈家。结果,我带来的鱼一条也没有用上,都被姑妈放到了鱼塘里。在第二天表妹出嫁的喜宴上,姑妈给我夹了一块鱼肉,拉着我的手说:“侄呀,你吃吃姑妈家的鱼吧。现在可好了,政府提供无息贷款,扶持我们发展养殖业,我们村家家户户都挖了鱼塘,山里有的是草,也不用买饲料喂鱼。这下可好了,吃鱼就像吃青菜一样方便,红白喜事,逢年过节的,是再也不用把木鱼摆上桌了。”
来源:“学习强国”微山县通讯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