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我手上的卡片上画的什么?它是什么垃圾呢?”“我知道,是鸡蛋壳,是餐厨垃圾……”
在山东省邹城市凫山街道文圣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上,传来阵阵稚嫩的童声,这是凫山街道“一网情深·‘凫’务为民”宣讲团正在组织开展的“垃圾分类新时尚 文明实践我先行”宣讲活动。小朋友们整齐地排列成队,专心地听志愿者们讲解垃圾分类知识,你一问我一答,竞猜游戏让整个广场回荡着欢快的童声,也吸引了大量的社区居民前来参与。
凫山街道“一网情深·‘凫’务为民”宣讲团下设6个宣讲队,配备宣讲员79名,覆盖12个社区以及民政、工会、团委、妇联等相关部门,依托现有的社区管理体系和信息平台,不断创新形式,通过快板、吆喝等方式让群众更好地了解惠民新政策、文明新风尚。
近年来,邹城市“邹鲁新声”宣讲团队不断创新宣讲形式、延伸宣讲平台、深挖宣讲内容、扩充宣讲受众,让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文体活动室、幸福食堂都能成为“接地气”的宣讲阵地,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让老人、孩子也都能听懂领会宣讲的内容,推动理论宣讲工作走向千家万户,走进群众身边。
“孩子们,你们是未来的接班人,希望你们努力学习,听老师的话,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永远跟党走,为党和人民服务。”这是邹城市张庄镇“理悦张庄”宣讲团在西卞小学活动室开展的一次宣讲活动,82岁的红色宣讲员王文水正在向小学生们讲述战争年代的故事。而这位老党员便是宣讲团中的一员,他的宣讲让革命经历变成“活教材”,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
“我是主动加入到宣讲团来的,宣讲团搭建起我和孩子们之间沟通的一个桥梁。我就是他们身边一位参过军的爷爷,对他们来说有着一种天然的亲近感。每一次宣讲结束之后,孩子们都喜欢围在我身边,还想再听我继续讲。”王文水老人说起来满眼的自豪。
邹城市张庄镇精心打造的“理悦张庄”宣讲团,构建起镇村衔接、多级联动的宣讲新格局。针对农忙时节人员聚集于田间地头的情况,开展“宣讲+”流动课堂微宣讲,组织宣讲员到农民身边开展接地气的流动宣讲,送去农技知识,实用又有效。
在打造了“‘凫’务为民”“理悦张庄”“新时代班车”等一批基层宣讲品牌的基础上,邹城市持续做好宣讲平台的变化延伸、宣讲形式的推陈出新。积极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利用广场舞、太极拳等各类活动的前十分钟开设“宣讲十分钟微课堂”,既烘托活动氛围,又将理论宣讲的“好声音”传到群众的耳中、心中。大力推行“点单”的模式,结合群众所需所盼,让宣讲内容更精准实用,真正做到有群众的地方就有宣讲的“好声音”。(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秋丽 李志臣 通讯员 王甜甜 黄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