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贯彻“真正过紧日子”要求,加强机关国有资产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建立资源共建共享共用机制,济宁市以助推政府公物仓建设为“小切口”,不断探索资产盘活新路径。近年来,政府公物仓为全市10余个临时机构和大型会议等需求的临时性资产提供了保障,调剂办公设备和家具等资产1150件,跨级次、跨区域调剂资产1600件,节约财政资金550余万元,真正让闲置资产“活起来”,让“钱袋子”沉起来,有力推动了节约型政府建设。
三化融合 实现规范引领“新突破”
法制化推动。出台了《济宁市市级政府公物仓管理暂行办法》,由济宁市财政局负责指导和监督公物仓管理工作,负责公物仓资产的配置和处置等事项的审批;济宁市机关事务中心负责公物仓具体管理工作。
标准化引领。系统梳理了公物仓基本功能、实体仓和虚拟仓建设、资产出入仓等业务流程规范,研究出台《行政事业单位公物仓共享办公区设置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公物仓应用功能指南》两项市级地方标准,明确了公物仓资产配置、存储、共享、处置、应急保障等5个方面的应用功能,拓展出16项子功能,进一步提升了调剂共享工作的可操作性和标准化水平。
信息化统筹。推进公物仓管理“一张网”,向联建单位开通了相关资产应用模块,在信息化平台给各县市区留出了端口和模块,打通了资产调剂共享的信息“堵点”,实现了业务全流程网上通办。
深度盘活 打造资产管理“新局面”
强化资产配置管理。公物仓建成后,济宁市大型活动和临时机构所需设备物资由公物仓根据需要统一配备,不再为临时性活动或临时性工作专门安排设备物资购置经费。建立了“先调剂、后购置”资产配置模式,市级行政事业单位申报下年度资产配置计划及年度中间追加、调整预算涉及资产配置的,优先从公物仓调剂,确实无法调剂使用的再安排预算资金购置新增资产。
拓展资产调拨渠道。积极探索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资产调剂共享新路径,向基层教育、基层医疗、乡村振兴倾斜。市级先后向县区调拨次资产三批次,缓解了基础教育学校计算机设备需求缺口,助力了乡村基层教育工作提升。
拓宽覆盖范围。结合县区实际情况,确定公物仓县域特色,打造资产管理“一盘棋”。兖州区将“合村并校”闲置的农村校舍多方盘活,将原九中改造成为新兖中心卫生院,成功创建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将原小孟镇北门小学、新驿镇店子幼儿园、新兖镇大雨住小学分别用于建设发展生姜种植基地、“放心酱油”酿造基地、牛楼乡村振兴基地等项目,不仅开辟了乡村振兴的“新赛道”,而且让闲置资产真正“活起来”。在推动资产节约循环使用方面充分发挥了公物仓的合力。
创新突破 开辟共享共用“新道路”
创新打造共享办公区。将部分搬迁腾退后的办公楼,打造成济宁市政府公物仓共享办公区,用于保障工作专班、工作组等临时机构办公需求。共享办公区纳入公物仓管理,建筑面积约2784余平方米,由公物仓配齐办公桌椅、文件柜等办公设施设备,让办公区具备“拎包入驻”的条件,临时机构撤出时可“拎包即走”,实现了资产循环利用。
创新探索办公物资租赁服务。在集中办公区建设公物仓展示厅一处,遴选优质企业以租赁方式解决资产需求,减少资产重复购置,向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推介优质办公家具和设备,通过提供办公物资、办公服务等租赁业务,大量减少物资采购及运维成本,极大的保障了机关事业单位相关需求。建成以来,“以租代购”方式在资产配置中节约财政资金50万元。
创新加大考核力度。将公物仓工作纳入我市市直单位高质量发展年度考核,研究制定考核办法,对各单位上交公物仓情况,借用资产归还情况纳入考核,进一步提高了市直部门单位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工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