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雷公山脚下,48个菌菇种植大棚沿山间错落排开,一眼望不到尽头。7年前,浙江人吴斯敏响应国家脱贫攻坚号召,带着父辈传下来的种菌手艺来到贵州。次年,全国保险行业内首个免息免担保的产业扶贫模式“平安扶贫保”落地,吴斯敏创立的万隆公司成为首个落地企业。
在平安产险全链条帮扶下,苗县“小菌棚”渐成“大基地”,万隆从最初4个大棚扩大到如今48个大棚,成为黔东南规模最大的菌菇生产企业,带动增收的村民从一开始的9户到如今超600户、2600名村民,实现企业、农户双丰收。
七年坚守初心,从“台江模式”到“平安振兴保”模式,平安产险已在全国落地300余个项目,带动77.5万农户增收93亿元。“保险+”正助力激活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从“扶贫保”到“振兴保”,全链条帮扶建起黔东南最大食用菌基地
台江县地处苗岭主峰雷公山北麓,苗族人口占比98%,因而得名“天下苗族第一县”。
过去,受到语言、交通、资源贫乏等影响,台江经济发展落后,是贵州贫困发生率最高地方之一。2018年时,台江有93个贫困村,贫困人口超5.8万人。产业发展尤为掣肘,当地缺少成规模工业企业,农户大多零散种植玉米、水稻等农作物,勉强维持一家人温饱。
7年前,吴斯敏响应台江招商引资来到当地,他花了一周的时间把全县跑了一遍,终于在雷公山脚下发现一片优质水源地,决定引进灰树花和香菇种植。
灰树花是食、药兼用蕈菌,肉质脆嫩爽口,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和很高的药用价值。但要把小菌种培育成大产业,远非易事。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就在吴斯敏办企业的第二年,平安产险积极响应国家脱贫攻坚战略,在与黔东南州政府部门深入沟通和深度调研后,选择台江县作为产业帮扶第一站,选取食用菌产业作为重点项目,以万隆公司作为试点企业,探索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全链条、全周期帮扶的“台江”模式。
“要是没有平安,我们就趴倒了,做不下去了。”吴斯敏坦言,在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来自平安的精准帮扶,帮助企业度过多重难关。
在产业前端,万隆创立之初就遭遇融资难题。“万隆刚成立时,没有抵押资产,没有流水,根本贷不了款。”吴斯敏说,平安产险出具借款履约保证保险,并提供贴息帮扶,实现免息免担保,2017年帮助万隆获得银行贷款500万元,几年来累计贴息近100万元,有效解决了企业流动资金和购买菌棒的资金需求。
在产业中端,平安通过捐赠食用菌种植保险以及人身意外保险,解决种植过程中的风险保障。同时通过技术指导,加大防灾防损保障。这笔保险在2018年的一场暴雨中发挥了作用,沿河搭建的一批菌棚被暴雨冲垮,平安种植险及时赔付农户,为农户种植菌菇提供兜底保障。
在产业后端,项目签订保底回收协议,企业对农户食用菌进行保底回收。同时加上平安消费扶贫拓宽企业销售渠道以及产品宣传,提升企业营销额,形成可持续发展。
在“平安扶贫保”的全链条帮扶下,满载灰树花的菌棒在苗县农户手里培育而出,运往全国各地,远销海外,丰收的时节来临了。
从“观望大棚”到“抢着进大棚”,造血模式激活农民主体作用
平安产险黔东南中支副总经理申扬帆难忘2018年6月,万隆项目首次现场分红。“认领大棚的农户根据收成情况进行分红,人均分到1万多元。种出来的菇也会分级,种出一级菇的农户最多分到2万元,一下子激活了当地村民的信心,大棚认领很快供不用求。”
农户从最初“观望大棚”,到“抢着认领大棚”,“平安扶贫保”真正激活农民“我要脱贫”的主动性,与帮扶企业合力奔向共同富裕。
过去,农户若要参与菌菇种植,要向企业购买菌棒,支付大棚租赁费,菌菇生产出来并卖给企业后,才能获得直接收益,如遇菌菇降价,就会亏本。“平安扶贫保”模式下,农户从企业免费领取菌棒,实现“见货不见贷”,同时有技术指导,并获赠植保险,企业还提供保底回收,再无后顾之忧。
但销售难成了新难题。“2020年,我们产量上来了,但产品都积压在仓库,卖不出去。”吴斯敏说,平安开展协销助农,通过工会采购、上线平安好车主、壹钱包等客户平台,帮企业打开销路,从“帮扶户”变成了“客户”。
2021年进入乡村振兴新征程。平安产险在“平安扶贫保”基础上升级“平安振兴保”,运用多种“保险+”方式,延长至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销售、文旅等产业链帮扶,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七年来,从扶贫保到振兴保,“台江模式”持续带动农户“四路增收”。“一是土地流转收入,每年一亩地1500元;二是农户承包管理大棚,每年平均增收2万元;三是灵活务工收入,每小时约100元;四是分红收入,万隆每年将利润的30%拿出分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吴斯敏说。
“最近,一家健康产业国高企业在平安好车主上看到我们的产品,主动找过来,与我们探讨合作开发新品。”望着一排排菌棚,吴斯敏的心里升起新希望。
从1个“台江模式”到300个落地项目,“保险+”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和万隆一样,在台江县老屯乡望虎屯村,葡萄紫薯和羊肚菌“轮种”,来自平安的帮扶基金,让村民尝到了农业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