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持续推动济宁保险业高质量发展,市保险行业协会联合本报特别开办《保险访谈》专栏,解读新时代保险业的责任与担当,畅谈行业转型发展的新做法、新路径。本期访谈邀请到的是中国人寿财险济宁市中心支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辛颖。
记者:近几年公司有哪些大的转型动作,成效如何?
辛颖:一是落实以服务实体经济为主的业务经营要求,促进发展动能有效转变。作为金融央企,公司全面发挥中国人寿集团综合金融优势,推进业务经营向结构更优的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方向转型。首先是加大传统财产险等非车险保险服务创新,承保“运河新城核心区一体化综合开发项目建筑工程保险”“济宁至曲阜快速路工程保险”等重点建设项目。其次是积极参与新领域业务试点,推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落地。第三是积极落实普惠金融发展要求,对消费贷款类等保证保险给予政策倾斜,优化“三农”产品供给,打造“美丽乡村保”组合产品。
二是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与供给体系,加快向服务主导发展的方向转型。公司积极探索构建具有财险特色的生态服务圈,努力打造“大客服”体系。售前主动适应市场需求,聚焦新市民及个体工商户、中小微企业门店群体创业就业、子女监护、健康医疗等方面,提供保险保障服务。售中完善销售服务机制,加快推动销售渠道向“专业、高效、精细、特色”转型。售后开展“理赔队伍大比武”活动,着力打造有温度、有速度、有精度的理赔和防灾服务。
三是发挥辅助社会治理功能,推进以灾害赔偿为主向事前预防及灾后恢复并行转轨。公司积极支持社会治理体系、保障体系建设,大力推广宣传治安保险、各类职业责任保险、产品责任保险和公众责任保险、济惠保等,全力守护“济”州之“宁”。
记者:今年初,原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财产保险业积极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意见》。我们也看到,财险公司正在通过服务前置来防灾减损。你们公司有哪些具体服务案例?
辛颖:随着风险减量服务意见的出台,我们公司积极开展“保险增量、风险减量”行动,着力提升“防”的能力、“减”的实效和“救”的服务。
车险方面,重点加强新技术手段的投入。开发上线了“安心防智慧防灾防损云平台”,对接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14大类自然灾害实时数据。在今年的“杜苏芮”台风及强对流天气期间,公司发送预警短信8万余条,整体报案水淹车辆110台次,较往年减少70%左右,有效风险减量260台次,减少经济损失约780余万元。
非车险方面,在做好专项防灾防损风险查勘服务,提出有针对性的防灾减损改善建议,降低事故发生概率和灾害损失程度的基础上,聚焦企业生产安全风险减量需求,借助国寿——清华工业安全大数据中心,重点推广“安责险+预防体系”事故预防模式,目前该项目已被列入省应急厅创新项目名单。
农业保险方面,推广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农业保险服务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和保障粮食安全。养殖险通过应用“国寿i农险”App,实现养殖户自主化、线上化投保。针对今年初小麦遭受冻害的情况,公司利用卫星遥感和无人机技术,对承保区域内小麦进行全面监测,并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分类科学管理,减少了灾害损失。(本报记者 郑慷 通讯员 陈子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