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县是传统的畜禽养殖大县,是中国四大名牛之一的鲁西黄牛中心产区。在梁山肉牛从农户“无序散养”到园区“规范养殖”,逐步走向集群化、产业化、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山东农担济宁管理中心充分发挥“政策性工具”作用,紧贴地方产业特色,紧扣地方资源禀赋,靶向定位、精准发力,有效解决了养殖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支持肉牛养殖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支持乡村产业振兴农担路径。
截至8月底,全市新增农业信贷担保项目6322个,新增担保额51.08亿元;全市在保项目11742个,在保余额 82.28亿元;全市累计担保项目30444个,累计担保额202.57亿元。梁山肉牛养殖作为济宁市重要特色产业,也是农担担保贷款投放的重点领域。截至8月底,肉牛养殖产业新增担保项目494个,新增担保额3.38亿元;在保项目818个,在保余额5.19亿元;累计担保项目2212个,累计担保额17.03亿元。
支持肉牛产业具体做法
(一)深入调研,找准制约产业发展的“困难点”。
为彻底了解梁山县肉牛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省农担梁山办事处积极联合县畜牧部门和杨营镇政府,走进肉牛养殖村庄、企业,与农业经营主体、有关部门人员、养殖专家进行座谈研究,详细了解肉牛养殖的全过程,全面摸清疫情防控、环评、土地方面的政策要求,以及养殖户进驻园区后的融资难、融资贵等现实困难和问题。
(二)编制方案,开发浇灌产业发展的“活水源”。
济宁管理中心融入肉牛养殖产业场景,聚焦肉牛养殖融资难、融资贵痛点,创新编制了《梁山县肉牛养殖产业集群操作方案》,并顺利获得省公司批准,成为山东省第一个产业集群担保服务方案,也是第一个在全省范围内执行的担保方案。
担保服务方案一经实施,就取得积极效果,截至目前,累计向梁山肉牛养殖产业投放农担贷款17.03亿元,免收养殖户担保费1277.25万元,省财政贴息近3500万元,银担政策叠加,减少养殖户贷款成本1.2亿元,为梁山肉牛产业发展持续注入源头活水,有利推动了肉牛养殖散户入园和转型升级。
(三)加大宣传,形成推动产业发展的“氛围圈”。
为加快《梁山县肉牛养殖产业集群操作方案》落地见效,济宁管理中心联合地方政府、合作银行成立工作推进专班,采取“整乡推进、整县覆盖”措施,共同开展政策宣介活动。
(四)协同推进,打造加速产业发展的“快车道”。
在推动梁山县肉牛产业发展过程中,济宁管理中心精准把握农担“政策性工具”定位,强化“政担合作”,提升“银担合作”,通过工作体系、推进机制和要素保障综合发力,用“政府+市场”叠加手段,凝聚起政银担支农惠农工作合力。
在“一体两翼三支撑”农担“济宁模式”推动下,银行开通绿色通道、农担优化流程专人审批,政府组织、规模化推进,加上农担分险保障,银行降息放款,养殖户融资不难了,贷款成本低了,营造出了“政府出政策、农担主动担、银行放心贷、农户得实惠”的政银担合作金融新生态,推动梁山肉牛养殖产业驶入快车道。
农担工作成效
(一)农担成为推动政府工作的“政策工具”。
在梁山县推进肉牛养殖园区化过程中,农担梁山办事处联合镇政府、畜牧部门利用农担贷款门槛低、利息低、有贴息、有补费的政策优势,加大对入园规范养殖的贷款支持,对违法违规无序散养进行贷款限制,通过农担“政策工具”的运用,加快了政府工作进程。
(二)农担成为肉牛产业发展的“动力引擎”。
济宁管理中心围绕梁山肉牛产业,凝聚资源重点扶持,精准高效投放。全面梳理行业发展状况,开展融资需求“白名单”摸查,形成了“产业+白名单”精准获客模式,基本实现了农担政策对肉牛养殖产业全覆盖,累计向梁山肉牛养殖投放17.03亿元,规范化肉牛养殖园区由1个发展到10个,肉牛养殖规模从4万头增加到11.3万头。
(三)农担成为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金融翅膀”。
财政部门、畜牧部门、农担机构、银行机构密切协同,不断创新农担服务,打造“国企+农担+银行+基地+农户”的集约化养殖模式。一是拓展了产业发展空间。青贮饲料、粪污养殖蚯蚓、有机肥生产、绿色农业等衍生产业快速发展,产业发展空间进一步提升;二是推动了全产业链发展。以供应链金融为抓手,支持保种育种、标准化养殖、屠宰加工、预制菜生产、冷链物流产业体系发展,构建起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三是搭建了“联富带富”平台。通过“按揭畜牧业”等方式,让养殖户更好地参与到现代畜牧业发展进程中,繁荣壮大了乡村产业,激发了乡村发展活力。
下一步,山东农担济宁管理中心将继续加大与地方政府、畜牧部门、银行机构的合作,围绕全市畜牧业发展重点领域,进一步加大工作创新,助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更大力度赋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