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担济宁管理中心成立以来,始终按照公司党委的决策部署,遵循“政策性、专注性、可持续”原则,深耕农村金融蓝海,引导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走出一条具有济宁特色的支持乡村振兴农担路径。
一、济宁农担实践经验
近年来,济宁管理中心精准把握农担“政策性工具”定位,强化“政担合作”、提升“银担合作”,走深走实“政银担合作”之路。紧贴济宁农业特色,紧扣地方资源禀赋,靶向定位、精准发力,着力解决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撬动更多金融资本支持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二、农担工作具体做法
(一)搭建基层工作体系。在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的支持下,一是推动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农担工作的指导文件和配套政策,奠定了济宁特色政担合作的坚实基础;二是构建基于政担合作的“市县乡村”四级工作体系,确保基层有人来干事。
(二)建立协同推进机制。济宁管理中心推动市级建立了推进农担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督导调度制度、农担工作考核制度等三项制度,各县市区参照市里模式,形成统筹推进农担工作的机制、研究解决问题的机制、考核奖惩的机制,用机制推动工作,确保有办法去做事。
(三)构筑风险防控生态。积极参与农村“信用+文明+金融”体系建设,开展整村授信、整村担保,构建信用评价与授信审批联动机制,营造社会诚信氛围;推动政府增加市级分险,加大对恶意逃废农担贷款的打击力度,开展应急转贷服务,打造风险防范“防火墙”,确保干成可持续的事。
(四)争取三大要素支撑。一是争取部门支撑,政担同频共振,财政、农业农村等部门把推动农担工作当成份内事;二是争取政策支撑,济宁市出台的担保费全额补贴、市级财政分险和贷款贴息等一系列政策,有力保障了农担工作健康稳定发展;三是争取科技支撑,紧跟公司数字化转型步伐,充分依托山东农担数字化平台,打通农担服务的“最后一米”。三大要素支撑,确保干成出彩的事。
上述工作,构成了“一体两翼三支撑”农担“济宁模式”。
三、济宁农担工作成效
(一)农担成为实现政府决策的“政策工具”。在地方政府组织推进“微山湖渔业生态养殖提升”、“梁山肉牛园区规范化养殖”过程中,农担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加快了政府工作进程。
(二)农担成为重点产业发展的“动力引擎”。
根据产业发展需求,济宁管理中心编制优势产业集群、产业链服务方案39个。累计向粮食生产投放农担贷款20.73亿元,向大豆种业生产投放5.17亿元,向金乡大蒜全产业链投放27.10亿元,向微山湖产品生态养殖投放8.19亿元,向梁山肉牛养殖投放16.93亿元。截至目前,已累计为30180户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担保贷款200.41亿元,有力支持了农业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农担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金融翅膀”。济宁管理中心积极推动“按揭农业(畜牧业)”、农业生产社会化模式创新,引导和推动广大农民群众加入到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来。农担支持的邹城“按揭草莓种植”、“按揭肉鸭养殖”、微山“按揭渔业养殖”、梁山“按揭肉牛养殖”、梁山“粮食生产全过程社会化服务模式”成效显著,促进了产业提档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