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们坚决贯彻落实财政部、省财政厅大力推进农担工作的部署要求,在济宁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锚定打造政银担合作引领区“一个目标”,争取省、市“两个支持”,明确重点攻坚“三大领域”,全面压实市县镇村“四方责任”,建立财政补贴“五项机制”,全面开创了农业信贷担保工作“12345”新格局。
一、锚定引领区“一个目标”。我们把农担工作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围绕“走在前、开新局”,持续完善推进机制,强化落实举措,奋力推动农担工作“争一流、争第一、争唯一”。我市从2018年开始全面推进农业信贷担保工作以来,创造了多个全省第一:全省第一个到省农担公司对接启动工作,全省第一个召开市、县、乡三级农担工作动员会议,全省第一个出台地方政府综合支持政策,全省第一个累保过200亿元(今年8月15日达到200.3亿元)。截至目前,已累计为3万余户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了便捷高效的低成本融资担保服务,撬动更多的金融和社会资本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二、积极争取“两个支持”。一方面,积极争取党委、政府重视、提级安排部署。市委主要领导多次做出批示,要求加快农担工作进度,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谋划“百亿农担”工作,市政府常务会议多次研究农担工作,分管市领导定期听取农担工作情况汇报,农担工作连续列入济宁市政府年度工作报告。另一方面,积极争取省级支持、省市联动推进。省农担公司与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省农担公司两位主要领导分别多次到济宁现场指导工作,并选派一名中层干部到我市挂职市政府副秘书长,帮助加快推动我市农担工作。特别是2022年6月,省农担公司专门出台了《山东农担支持济宁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给予我市提高担保额度、优化担保程序等一揽子优惠政策,支持力度大,政策含金量高,这是省农担公司成立以来,首次出台专门针对一个市的支持政策,该项政策的出台,助力我市农担工作由全省第三快速提升到第一,领先优势逐步扩大。
三、明确重点攻坚“三大领域”。一是大力支持粮食生产。围绕粮食生产提供全过程融资担保服务,重点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推广大田托管等方面,筑牢粮食安全底线。二是大力支持农业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烘干仓储、农产品产地冷藏、畜禽规模化养殖、生态池塘改造、预制菜等领域支持力度。三是大力支持全产业链提升。支持做强金乡大蒜、嘉祥大豆、梁山肉牛、兖州粮油、邹城蘑菇、鱼台大米、泗水甘薯、微山湖渔产品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把农担服务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
四、全面压实“四方责任”。市级层面,建立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省农担济宁管理中心牵头的农担联席会议制度,采取召开座谈会、举办培训班、实地调研等方式,指导帮助县级加快工作进度,形成工作合力。县级层面,各县市区成立财政金融协调支农领导小组办公室,加挂农担办事处牌子,从财政部门或农业农村部门选派一名科级干部任办事处主任,从乡村振兴部门选派一名科级干部任办公室副主任,安排一定数量人员专职从事农担工作。乡镇层面,设立农担工作站,由市派挂职金融副乡镇长任工作站长,做好政策宣传、项目提报、数据采集等工作。村级层面,设立农担服务点,由村会计任负责人,打通农担工作“最后一公里”。通过完善组织管理体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在各级层面,农担工作都有人做、有事干、有成果。
五、建立财政补贴“五项机制”。一是建立财政担保费补贴机制。市财政对贷款户应缴纳的担保费进行全额补贴,目前市财政已累计补贴1.2亿元。二是建立财政贴息机制。市级出台金融助推乡村振兴“双百双千工程”支持政策,由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筛选不少于10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0家畜牧养殖企业、1000家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1000名乡村好青年,对于以上经营主体的农担政策性贷款,省、市财政合计按照LPR利率的50%给予贴息。三是建立财政风险补偿机制。市财政出台农业信贷担保息费补贴风险补偿办法,将农担工作初期执行的省农担公司、县级财政、合作银行6:2:2的分险比例,由市财政代替省农担公司承担20%,变成省农担公司、市财政、县财政、合作银行4:2:2:2的分险比例。四是建立财政业务经费补贴机制。近年来,我市为省农担济宁管理中心提供办公场所,安排省农担公司专项工作经费,支持开展“整乡推进、整县覆盖”的农担政策宣传活动。五是建立财政考核评价机制。将农担工作纳入市对县乡村振兴战略考核指标体系中财政部门负责的考核指标,有效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定期通报各县市区和金融机构农担工作进度,调动县市区和金融机构工作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