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担自成立以来,在国家农担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坚持政策性定位,加快数字化转型,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撬动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取得积极成效。截至目前,累计为全省“三农”领域提供担保贷款1576亿元,扶持了全省26万户农业经营主体,本年新增252亿元、在保526亿元,累计代偿率仅0.29%,多项主要经营指标均位居全国农担体系首位。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参考消息》大字版对山东农担经验做法进行了专版报道;公司“数字供应链增信平台破解农业融资难贵烦”“大田托管智慧服务模式保障粮食安全”从全国3277个场景中脱颖而出,分别荣获一等奖和三等奖,是全国农担体系中的唯一获奖单位。6月25日,山东省委书记林武到公司调研,对农担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山东农担成立五年多,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初创阶段、由小到大快速发展两个阶段,目前正在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面临的内外部发展环境不一样,发展模式也在不断地探索和尝试。
大力推动政银担合作,搭建了扎实的服务体系。一是深化政担合作。推动省级层面成立农担工作推进委员会,指导全省农担工作开展;全省15个市成立市级农担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督促、协调、指挥农业信贷担保工作;与县级政府共建农担办事处,县级办事处达到154个;依托县级办事处,把服务体系向镇、村延伸,目前乡镇工作站已达到1000多个,撬动全省政担合作层面4000多人参与农担工作。目前,已有59个县将农担工作纳入当地政府考核,有力推动了农担事业的健康发展。二是构建银担合作长效机制。按照“实行利率优惠、风险共担、免收保证金”原则,与各类银行开展总对总谈判,构建了银担互信合作机制。目前,已与226家银行签署《银担互信协议》,其中26家2:8分险、175家3:7分险、10家4:6分险,诸城农商行、威海市商业银行与公司达成5:5分险协议,寿光农商行、曲阜农商行5:5分险即将落地。三是争取政策支持。引入人行支农支小再贷款机制,为农商行等地方法人机构拓展低成本资金来源;争取省市县各级财政结合实际出台担保费补助、贷款贴息等政策,济宁、潍坊、威海等市在县级分险的基础上,市级财政再分险20%,特别是济宁市对担保费给予全额补助,进一步降低了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成本。
以支持地方特色产业转型升级为切入点,建立了完善的产品体系。高举政策性公司大旗,将服务农业经营主体、服务地方农业产业发展作为初心使命,这是公司政担合作得以深化,从而促进银担合作,进而形成政担和银担相互促进、紧密合作、良性互动的关键。一是聚焦特色产业集群,推出系列担保产品。坚持以“农”为中心,深度融入产业集群、供应链等农业场景,会同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等梳理当地优势特色产业,推出系列产品方案400多个,在准入标准、额度测算、还款方式设定上高度还原农业生产经营规律,最大限度符合产业实际,使产业集群方案能够有效对接特定行业的经营主体,大大提高了获客精准度,赢得了地方政府、银行和客户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也进一步巩固了政担、银担合作关系。二是政担合作开发产品,成为政策实施助推器、政策效果放大器。联合省乡村振兴局、省妇联、省工会、团省委、省供销社、省商务厅等推出“齐鲁富民贷”“巾帼贷”“工创贷”“鲁青农担贷”“供销农耕贷”“齐鲁农村电商贷”等产品,精准支持不同领域农业主体发展;联合高青、沂源、长岛等区县政府推出“黑牛养殖贷”“苹果贷”“渔家乐”等专项产品,支持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是引导银行改变授信规则,助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针对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额度、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需求无法精准匹配的问题,创新“3年期樱桃种植贷”“5+N年期苹果贷”“10年期茶叶贷”等产品,引导合作银行完善贷款产品,满足了不同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融资需求,有效降低了贷款期限错配带来的风险。构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政策性工具+金融科技+现代农业”生态平台,创新大田智慧托管模式,赋能粮食种植全链条,打造产业资金“双闭环”管理体系,合作社以所流转的土地经营权作为主要准入条件,取消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自有资金比例、资产负债情况和成立年限等限制,破解了村集体经济组织无法获得启动资金的难题。
以产品方案为引领,形成了以我为主的获客模式。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公司在获取客户过程中的参与度不同,但获取客户遵循的一直是以方案为引领、以我为主的基本原则。一是银担互信基础上的银行推荐模式。合作银行在公司制定的业务流程和产品方案框架内,向农担推荐客户,先由山东农担预审程序进行自动排黑筛查,通过后银行进行独立尽调、独立审查审批,再报农担公司审查审批。二是政担合作基础上的农担定义客户模式。联合当地政府,围绕当地产业发展重点,聚焦银行传统金融产品未覆盖领域,开发专项担保产品,由合作银行承接业务,拓展了银行的业务边界,助力了地方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三是企担合作基础上的供应链获客模式。按照“一企一链”原则,挖掘核心企业产业链上下游客户名单,提供精准担保服务。四是大数据基础上的数字获客模式。汇聚各级涉农部门数据构建“潜客引擎”,经过大数据预审、项目经理初核后,生成客户白名单,以客户直通方式主动获客。
以成本授信逻辑和家庭成员反担保为核心,构建了独立自主的风控策略。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把风险防控作为农担工作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坚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从政策、信用、市场、经营等多个维度,构建全员全流程风控体系,逐步形成了区别于传统担保机构和银行的风控策略。一是坚守政策底线。严格执行国家农担体系“双控”规定,围绕国家政策要求、地方政府需求以及农业发展方向布局担保业务,严防业务方向跑偏和业务边界偏离造成的系统性风险,在坚持政策性定位、做大业务规模、服务国家战略中体现农担价值。二是持续完善全流程风控体系。建立全员全流程风险管理体系,看人看事看发展,坚持道德风险“零容忍”,通过案例复盘找准风险点、摸清规律、分类施策,把风险研判、评估、防范、处置落到实处。三是形成了逻辑清晰的政策性担保公司风控策略。区别于银行授信策略,公司根据农业经营项目特点,采取了以贷款需求为依据的成本授信策略。考虑到农担客户总体上可用于抵质押的有效资产较少,反担保措施以家庭成员反担保为主,突出强调家庭成员信用,增加借款主体的违约信用成本,有效降低了公司的代偿风险。
以数字化转型为支撑,构建了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经过几年的探索,公司数字化能力逐步提高,目前我们已经建成了全国领先的担保大数据中心,开发了20多个业务管理子系统,包含1400多个功能模块,数据总量达到24亿条,为自主获客、项目调查、审查审批、保后管理和风险防控提供越来越精准的支持。一是主动获客。运用大数据分析地方优势农业产业集群、产业链供应链,结合制定的产品方案,生成客户白名单,帮助各管理中心明确业务方向。二是客户预审。开发预审系统,用大数据对客户进行360度精准画像,自动生成大数据预审报告,提前把涉黑涉诉、多头借贷、限制高消费等风险客户过滤掉,从源头上把控风险。目前,预审拒绝率在10%以上。三是辅助审查。项目提报公司后,自动生成大数据报告,通过“软信息”交叉验证和“硬数据”科学判断,能够有效识别项目风险,极大提高审批效率。比如,依托政策性保险和土地流转数据,公司开发了全线上、纯信用“农耕贷”产品,实现秒批秒贷、随借随还,类似的产品还有潍坊蔬菜贷、烟台苹果贷、滕州农贸贷等。四是精准保后。开发大数据保后管理系统,对农担项目每月进行大数据风险筛查,发现风险信号及时处理,大大提高了保后管理的精准性,降低了保后管理成本。同时,我们还将视频监控、卫星遥感等物联网技术运用在担保业务中,通过人工智能算法自动识别养殖数量、地块类型等担保客户的种养殖动态,比到现场更加精准、更加及时。
下一步,山东农担将继续在国家农担的关心指导下,进一步完善业务模式,加快数字化转型,努力闯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为全国农担事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