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担工作开展以来,济宁市乡村振兴局始终按照省乡村振兴局、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要求,聚焦解决群众“融资难、贷款难、担保难”工作着力点不放松,统筹谋划、全面推进“齐鲁富民贷(农担方式)”(以下简称“齐鲁富民贷”)产品持续、高效发挥金融助农作用。
工作开展情况
截至7月底,2023年度全市“齐鲁富民贷”新增发生额5.5亿元,占全省新增发生额29.9%,新增项目数610笔,占全省新增发生额39.2%,以绝对优势持续保持全省第一位次。
其中,邹城市、兖州区、金乡县、梁山县累计投放额过亿元。
下步工作要求
积极创造乡村振兴信贷需求。各县市区要立足区域三农优势,结合市场供需和金融助农政策,深挖产业发展潜力,引领创新创造一批联农带农社会效益显著、符合金融信贷政策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兖州区漕河镇管口片区,针对农民各体金融贷款难,经济效益偏低,缺少区域整体产业发展优势的问题,将周边9个村连片1万亩土地通过合作社土地流转形式,得到银行2000万元授信额度。通过金融助力,片区各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万元以上,管口村集体经济收入稳定在70万元以上。像金乡的大蒜、辣椒,梁山的黄牛,泗水的地瓜等等,各县,各镇街均有区域特色产业的潜力空间,我们各县市区要精准谋划,因地制宜深挖产业潜能,解放思想,创造乡村振兴信贷需求增长点。
努力多渠道提高群众增信能力。农村“融资难、贷款难、担保难”较大原因是农村、农民资产缺少相关手续,无法达到授信要求。像土地、宅基、大棚、农作物等农村资产,土地流转、粮食购销等涉农产业,因缺少手续,都成为了我们在金融助农工作开展过程中的疑难杂症。各县市区要召集县直相关部门和各大银企共同谋划、深入研究,找准制约金融助农的问题症结,探索出破解难题的办法和措施。例如,汶上县探索的“保单融”新模式,县财政出资2000万元设立风险补偿金,并予以3%财政贴息,利用农业保险保单质押方式为群众增信,截至5月底,各银行总授信2.86亿元、惠及农户近1848户,实际发放贷款8470万元;邹城市积极探索“企业+银行+合作社+农户”新模式,创新开展按揭农业项目,通过对农业大棚进行资产确权,“按揭草莓”产业集群授信1亿元,“按揭畜牧”项目已发放按揭农业贷款3600万元。
金融助农不能是按部就班,不能只照本宣读,需要各县市区发挥主动积极性,联合社会金融机构,在解决疑难杂症的基础上,解放工作思路,探索发展新模式,助力好乡村振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