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破解“三农”融资难题,真正实现“支部有作为、集体增收入、群众得实惠”,全面助力乡村振兴;山东农担努力探索在全省首创了“金融+科技”支撑的“大田托管”新模式,蹚出了一条“党建引领、支部领办、财政助力、金融支持,产业增效、集体增资、农民增收”能复制、好推广的可行之路。
目前,我市以梁山县、嘉祥县等11个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试点,通过实施“大田托管”智慧金融服务新模式,踏出一条由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流转土地、土地打包托管给服务主体种植经营、银行提供贷款作为启动资金、省农担公司提供担保和信息化支撑的乡村振兴新路子,破解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钱从哪里来”等制约粮食规模化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诸多难题。
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浇灌。
与其他行业相比,农业向来被认为是弱势产业:靠天吃饭、投资周期长。为此,山东农担创新推出“大田托管智慧服务模式”,为支持乡村产业振兴打通了一条新的资金来源渠道。把农户手中的零星土地交给合作社整合托管,以合同契约方式,实现土地的规模化整片、整村托管,确保基本农田的长久保持,客观上稳定粮食种植面积……近年来,梁山县、嘉祥县通过实施农担大田托管智慧服务新模式试点,努力探索出了一条“支部领办、财政助力、金融支持,产业增效、集体增资、农民增收”的新路子。
一、农担“大田托管”激活富民强村新引擎
当前,粮食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耕地分散,农户收益低,种植积极性不高。近年来,随着农村土地流转进程加快,很多地方采用传统大田托管经营模式,即村级组织将土地流转后,托管给社会化服务商,实行规模化种植的一种农业经营形式。但常规的托管,老百姓只收到流转费,村集体却没有实惠;同时,服务商与农争利的矛盾时常发生。据了解,目前,部分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还处于起步阶段,普遍存在无抵押、无担保、融资难,资金、技术、市场样样薄弱,生产经营举步维艰,有的甚至无法运转。
2023年春种结束后,梁山县拳铺镇邱庄村、永安新村的不少农户发现,现在种田原来可以这样省时省力省心,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全村按照地租价格1000-1200元/亩统一流土地转,依托山东圣景农业科技公司进行托管技术指导,使得粮食生产管理更加精准高效,大幅降低了粮食种植成本,提高了产量和品质,农民尝到了增产增收的甜头。
“我们通过山东农担智慧服务平台,坐在村办公室里就能看到墒情、作物长势等,大大减少了我们的生产成本。”邱庄村党支部书记李建民说。在这种新模式下,农担授信了84万元,村集体不用拿一分钱,年底就有利益分成,同时,村民也有土地租金保底和二次分红。目前,邱庄村领办的梁山耀润生态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已经流转了600多亩土地,等粮食收获之后进行分红,一年平均能获得几十万的收入。
从一块块零散的土地,到“整合”成一块块具有显著规模的土地,同样,梁山县鱼王庄村依托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把“启动资金”送到田间地头,让农民把粮袋子和钱袋子都牢牢地攥在自己手里。鱼王庄村依托“大田托管”,联产联业、联股联心,不改变土地性质,不改变土地权属,不改变土地用途,做到良田高产高效。在“农担+银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服务组织+农户”模式下,帮助农民实现“保底收益+二次分红+工资性收入”的收入结构变革,实现村集体增收、老百姓致富。
2022年5月,梁山县鱼王庄村党支部书记王乃宝专门打电话感谢省农担的支持,解决了他们小麦收割、支付流转费、玉米播种、购买农资等资金需求的燃眉之急。
据了解,鱼王庄村是梁山县梁山街道的农业种植大村,全村1860人,耕地2000余亩,村党支部领办了梁山南永种植专业合作社,2021年秋后流转土地400亩,但合作社本身缺乏生产经营能力,根据该村情况,省农担济宁管理中心组织专门团队,指导该村在全市第一个试点“大田托管”新模式,由省农担提供政策性担保,兴业银行以优惠利率发放的58万元贷款到位,同时,委托山东圣景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进行大田托管经营。初步测算,按照约定分红比例,鱼王庄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流转土地400亩,合作社每年可分红16万元以上。根据测算,鱼王庄村如把全村2000多亩土地统一流转给合作社,这样,村集体可年增加收入80万元以上。
那么,究竟什么是农担“大田托管”新模式?
传统“大田托管”模式,是近年来农村土地整合流转后,托管给社会化服务商,实现粮食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一种农业经营形式。而把“大田托管”模式和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结合在一起,运用“强村贷——粮食规模种植贷”政策工具,通过集约经营土地,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按照“保底收益+盈余分红”的形式,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实现村集体增收,农户受益,农业增效,是山东农担创新推出的金融科技支持农业发展新模式。
具体来说,山东农担创新推出的“大田托管智慧服务模式”是由地方政府推荐、山东农担提供政策性担保,由山东农担公司提供大田托管智慧服务平台;以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作为贷款主体,由银行提供贷款并提前用于支付土地流转费和种植经营费用;由合作社对土地资源进行整合,并开展农事服务招标;由中标服务商提供全过程科学服务方案;农户将土地进行流转,或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后续可分享超收利益。
在这一过程中,山东农担充分发挥政策性担保资金引导优势,加快构建粮食产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将“财政和农担引导、信贷资金先行、农资和技术跟进、质量和安全共保、集体和农民增收”的粮食产业集约化发展模式变成可复制的经验。
二、粮食产业集约化发展的“农担实践”
近年来,农民外出务工土地撂荒、农田分散种植效率低下、先进要素进入农业生产领域困难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制约着粮食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大田托管“粮食规模种植贷”是山东农担济宁管理中心推进财政金融政策融合、支持乡村产业振兴的一种创新模式。为推进粮食生产产业化发展,梁山县、嘉祥县试点推广“大田托管”模式,村党组织领创办以农业公司、合作社、劳务公司等为代表的合作经济组织,整合土地、人才等资源,吸引科技、资金等元素下乡,实现规模化、园区化发展。而在推进过程中,融资是最困难的。运用“强村贷——粮食规模种植贷”农担政策工具,则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
“与常规的托管相比,老百姓只收到流转费,村集体却没有实惠。依托新模式,像邱庄村、永安新村、鱼王庄村等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便可获得‘机动地收益+种植盈余分红’,实现可持续稳定收益,解决合作社自身无产业、无资金困境,开辟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新路径。”山东农担济宁管理中心主任仝义泉介绍。
(一)土地统一流转,地块经营权集约化
在土地流转阶段,乡镇党委、政府向农担公司推荐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合作社统一流转农户的土地,农担公司提供政策性担保,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主体贷款,山东农担公司提供政策性担保,银行按优惠利率发放贷款,财政给予利息补贴,资金用于支付村民土地流转费和种植成本费用。同时,鼓励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以入股或流转等形式进行集约化,并通过线上注册实现地块信息数字化管理。
位于梁山县拳铺镇邱庄村的德胜生态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900亩,申领农担贷款144万元。村党支部书记杨庆德说,农担“大田托管”改变了过去农户分散种植、品种不统一,田间管理水平差异大等状况,解决了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或办起来的事,扭转了“家家地不多,户户各干各”的生产模式,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上地规模化经营、规模化服务。
(二)种植服务托管,农事管理科学化
在种植服务阶段,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进行农事服务招标,中标的社会化服务商提供全过程种植方案,约定种植成本,预估产量和收益分红比例。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与托管服务商建立共管账户,线上审核资金用途,线下监管农事操作,系统自动进行订单结算,确保贷款资金使用透明化,农事管理科学化。
山东圣景农业科技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托管后的土地,集中开展机械化耕、播、收一条龙服务,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 300—600倍;推广测土配方、智能配肥,农业科技专家从选种、施肥到收获全过程提供技术指导,做到科学耕种;病虫害实施统防统治,飞机喷洒技术广泛运用,亩节省农药 20%,有效防治率达 93%以上,农业生产不再“靠天吃饭。农业科技的推广使用,使粮食单产显著提升,每亩增产20%-30%,同时,原来一家一户地块间的沟、渠、坝、垄、生产路平掉,每百亩可增加有效种植面积 15亩左右。以拳铺镇邱庄村流转600亩土地为例,直接可增加种植面积达90亩,按照亩产1000斤,1.4元/斤价格,合计增收12.6万元。
(三)农业科技赋能,收支分配透明化
在粮食收获后,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与种植服务商共同确定粮食收购企业,粮食销售后,售粮款汇入合作社监管账户,优先偿还银行贷款,系统按合同约定比例将利润分配给服务商、合作社、农户。全过程自动生成不可篡改、公开透明的“账本”,合作社“用钱不见钱”,保证了担保贷款的专款专用,有效解决农业设施建设、设备购置、保底资金预付、粮食收购等资金需求。
这一系列操作过程中嵌入“区块链”技术,依托该技术分布式记账、智能合约、自动清分等功能,实现了贷款、售粮款的全流程闭合监管、受托支付和自动清分,有效屏蔽了道德风险,真正实现了土地流转全过程的真实记录和透明,让老百姓放心。
三、农担“大田托管”实现富民强村的实践意义
梁山县、嘉祥县农担大田托管“粮食规模种植贷”的成功发放,为支持乡村产业振兴打通了一条新的资金来源渠道。农担“大田托管”是济宁市发展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创新举措,也是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济宁引领区的有益尝试,真正做到为粮食安全生产保驾护航,助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破解“谁来种地、地怎么种、钱从哪来”难题
一直以来,“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钱从哪里来”制约着粮食规模化生产经营的进一步发展。为破解这些难题,山东农担公司为“大田托管”注入金融活水,新模式下,由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流转本村土地,委托社会化服务商提供全过程种植托管服务,由合作社提出申请,山东农担公司提供政策性担保,银行按优惠利率发放贷款,财政给予利息补贴,资金用于支付村民土地流转费和种植成本费用,同时通过“大田托管智慧服务平台”进行耕、种、管、收全过程信息记录,通过线上采购、线上资金支付、线上收益自动清分,实现收入、成本、费用、收益、分红全过程透明,建立了共信机制,实现了生产经营、贷款资金全流程双闭合监管,破解了“谁来种地、地怎么种、钱从哪来”瓶颈难题,努力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党建引领、支部领办、财政助力、金融支持,产业增效、集体增资、农民增收”新路子。
(二)实现“支部有作为、集体增收入、群众得实惠”
“大田托管”新模式,发挥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组织功能,整合村集体和农户的土地资源,与社会化服务商进行合作,搭建“利益共同体”,同步解决了农民组织化和土地规模化两大问题。
常规的大田托管模式,老百姓只得到流转费,村集体没有收益。依托新模式,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可获得“机动地收益+种植盈余分红”,实现可持续稳定收益,破解自身无产业、无资金困境,开辟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新路径。
就农户而言,在不改变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既能先期获得土地“保底收益”,又能获得清分收益后的二次分红,还能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获得“打工收益”,实现了农民“离地不离乡、离乡不愁地、不种保收益”的目标。
就社会化服务商而言,解决了资金、技术、管理多方面问题,一是无需自己垫付流转费可获取规模化土地资源,二是无需自己垫付或赊销生产资料,通过现金集采节省了种植成本,三是和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收益共享、风险共担,降低了管理成本,可跨区域规模化发展,防范异地经营风险。
通过该模式,地方政府可统筹土地资源,通过平台对接产业链上下游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升级发展,加快推动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真正实现“支部有作为、集体增收入、群众得实惠”。
(三)“小田”变“大田”,实现粮食规模化生产经营
一是“大田托管”新模式把原先分散的地块整治成标准化农田,“小田”变“大田”,实现了集中连片规模经营,原来的水沟、田间路、“磨牛地”得到有效利用,土地使用面积增加5%以上,农药、化肥、用工等支出减少约15—30%,每亩降低生产成本约260元。
二是“大田托管”新模式采取订单式种植,解决了农业发展种植、加工、销售、服务等环节相互割裂、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形成相对稳定高效的农产品销售和加工转化渠道。
三是“大田托管”新模式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技术、装备等要素导入农业生产,推进信息化、智能化同农业社会化服务深度融合。大田托管经营全过程由山东农担权属企业“鲁担产融公司”提供政策性免费平台服务,应用卫星遥感、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科技手段为对农事服务完成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全程实时监管,实施精准农业航空、农用无人机、农业机器人、人工智能、5G通信、田间无人装备云端远程控制等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在未来农业发展上探索出新路径。
四是“大田托管”新模式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关键环节,完善绿色生产、标准推进、全程追溯、执法监管等工作机制,大力推进减药控害,增施有机肥,防止土壤劫掠使用,提升了农产品品质和产量,保障了人们“舌尖上的安全”。同时,政府参与、公司运营,托管土地全部用于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粮油作物,有效化解了土地“非粮化”问题,保证了粮食生产稳定性。
四、农担“大田托管”亟需多方重视
山东农担济宁管理中心在梁山、嘉祥开展工作试点,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基层党组织和农民群众纷纷称赞这是一条强村富民的好路子,但由于这项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大范围推广复制亟需多方重视。
(一)加强政银担协同,完善富农强村机制
坚持高位推动在前、政策指导在前、制度保障在前,锚定强村富民目标定位,把农担“大田托管”新模式作为赋能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的主方向。农担大田托管涉及领域较多,积极协调各方资源,推动农业农村、村党支部、银行、粮食种植社会化服务商等众多主管部门,有效集中和整合各相关部门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加强政策落实到位,凝聚起土地托管的强大合力。
由市委组织部牵头指导,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共同参与,指导各县市区制定工作目标,通过示范村、示范镇建设,强化引导,以点带面,抢抓政策机遇,加大推广力度,引导和鼓励一批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运用农担“大田托管”新模式,实现集体增收、村民致富。
(二)发挥金融支撑作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各级财政要在支农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专项用于粮食种植规模化发展;金融部门要针对土地托管创新金融产品,给予信贷支持,提供各种低息贷款,帮助解决基层供销社流动资金不足问题;研究制定有利于先进生产要素进入农业生产领域的配套政策,引导科技、人才等资源要素更多地流向农业生产各个环节;搞好部门资源整合抓好相关支农、强农、惠农政策对接,集聚各方力量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助推现代农业加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