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济宁市充分发挥农担“政策性工具”作用,围绕解决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中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大力推进农担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探索形成了“以四级农担工作体系为主体,政银担协同推进机制为驱动,多级风险防控管理为保障,部门、政策、科技三大要素为支撑”的“一体两翼三支撑”农业信贷担保“济宁模式”。在“济宁模式”推动下,山东农担创新“按揭农业”“按揭畜牧业”信贷产品,撬动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流入三农主体,重点扶持特色农业、养殖业发展,纾解了乡村振兴融资难、融资贵、融资烦的困境。截至6月底,山东农担已累计为“按揭农业”担保项目**个,累保金额**亿元,政银担协同,推动邹城市蹚出了乡村产业振兴新路径。
一、实施背景
产业要发展,资金是关键。长期以来,融资难、融资贵始终是困扰济宁“三农”发展的难题。2021年初,济宁市作出推广“按揭农业”的部署,邹城市将推动现代高效农业作为“一号工程”,尝试探索“按揭农业”新模式,但是面对农业基础设施高投入和不可预估的高风险,农民投资能力弱等实际问题,如何破解农民发展现代农业“有意愿、缺资金”依然存在融资壁垒,成为了地方政府的“一块心病”。
农业信贷担保作为连接“政银农”的纽带,一头是三农主体因抵押物不足融资难而愁容满面,一头是地方政府产业振兴找不到实施路径,一头是农业经营主体授信不足银行不敢贷、不愿贷。作为政策性工具,山东农担济宁管理中心以政银担协同为基础,结合邹城市实际,以邹城市中心店镇草莓种植、田黄镇畜牧养殖为应用场景,研究制定了《按揭农业产业集群实施方案》,通过省农担信贷担保优惠政策,实现金融资本的精准投放、降低农户融资成本,减少投资风险,纾解农业产业融资投资困境,营造出“政府出政策、银行放心贷、农担愿意担,农户得实惠”的政银担合作金融新生态。
二、推进方式
(一)政担协同,推动“按揭农业”模式落地
在济宁市四级农担工作体系基础上,邹城市成立“按揭农业”工作专班,由邹城市挂帅,财政、自然资源、农业农村、金融服务中心、各镇街、国有平台公司、相关金融机构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统筹推进邹城市“按揭农业”工作。同时,成立了金融支农工作专班、金融支农考核专班,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项目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评价金融支农工作开展情况。相关镇街也成立工作专班负责本域内工作开展。
山东农担结合邹城市实际,全面梳理“按揭农业”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培植情况,实现政策宣介活动乡镇全覆盖,开展融资需求“白名单”摸查,创新编制《按揭农业产业集群实施方案》,并推动方案在邹城市中心店镇、田黄镇顺利落地。
(二)让利于农,引导资金流向“按揭农业”
在邹城“按揭农业”探索实践中,为更好争取农户在按揭农业中利益最大化,山东农担积极协调银行机构,引入竞争机制,积极促成银企对接,为投资企业、按揭农户量身定做优惠政策、压低贷款利率,拉长贷款期限,降低农民按揭贷款成本。一是借助优惠政策、搭建银企对接渠道。农担为投资企业和按揭农户提供担保后,银行将按揭贷款利率降至4.35%。二是银担协同创新、开发按揭担保服务方案。针对按揭畜牧业项目,农担和银行为投资企业和按揭农户创新还款模式,以“首付30%后,剩余贷款按照每月付息每半年归还本金10%”的方式进行还款,大大减小了企业和农户的还款周转压力。
(三)聚焦产业,提出“按揭农业”农担方案
山东农担结合邹城市中心店镇和田黄镇产业规划发展实际,多次召开“按揭农业”政策宣讲会、企业座谈会、自然村逐村调研等方式,结合企业实际和按揭农户需求,经过反复推敲、最终选择以产业基础较好的中心店镇草莓种植和生产周期短、养殖风险低的肉鸭作为发展“按揭农业”的主抓手和突破口。山东农担融入场景,创新制定了《按揭农业产业集群实施方案》,探索建立“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农担+银行”“公司+合作社+农户+农担+银行”等多种模式,通过利用省农担信贷担保优惠政策,可实现金融资本的精准投放、降低农户融资成本,减少投资风险,纾解农业产业融资投资困境。
(四)互利共赢 搭建“按揭农业”共富平台
在推进邹城“按揭农业”合作模式的确定上,山东农担推动政府、银行、企业、农户召开多次探讨会,探索企业与农民之间利益共同点。目前,2个按揭畜牧业养殖项目采取不同的合作模式。以肉鸭养殖为例,一种为按揭租赁模式,即按揭农户采取租赁方式入驻园区,最终鸭棚产权归企业所有。在利润分配上,企业赚取租赁费及中间服务费,肉鸭销售收益归农户所有。另一种为按揭购买模式,即农户与企业按比例出资,最终鸭棚产权归农户所有。在利润分配上,扣除饲养成本,企业享受20%利润分成,农户享受80%利润分成。据测算,按揭农户每栋按揭鸭棚每年可收益25万元。其他农户从最初的观望、迟疑状态,到现在积极报名、预约加入按揭农户。田黄镇按揭肉鸭养殖项目的成功试点,切实实现了工商资本盈利、按揭农户致富、乡村产业振兴的共赢目标。
三、产业成效
目前,济宁市共实施按揭农业(畜牧业)项目73个, 67个项目已完工投产。邹城市中心店镇草莓小镇项目作为济宁市首个“按揭农业”项目,依托市属国企投资建设1300亩按揭草莓示范园,首期100个高标准大棚已全部被合作社社员认购。田黄镇已落地建设邹城晟兴按揭肉鸭养殖、山东亿铭按揭肉鸭养殖 2 个按揭畜牧业养殖项目。同时,山东农担充分发挥“政策性工具”带动作用,引导全镇养殖散户退村入园,减少面源污染,提升养殖水平,提高养殖质效,彻底改变肉鸭养殖“小、散、乱、污”状况。
四、相关问题
(一)农担额度上限与企业融资需求不匹配。
《按揭农业产业集群实施方案》出台后,产业集群授信总额1亿元,单户担保金额设定为10万-300万元,授信期限3-10年,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企业和按揭农户的贷款负担。但是,各类工商资本企业“按揭农业”基础项目建设投资已超几十亿元,农但授信300万元额度,远远不能满足企业需求,企业后续加大投入融资瓶颈依然存在。
(二)贴息政策退坡导致按揭农户获得感降低。
近期,由于省财政贴息政策退坡,新的贴息政策尚未出台,导致按揭农户获得感降低,融资成本一定程度上增加。同时,部分银行借助农担贴息政策推进业务的积极性降低,银担业务粘性有所下降,农担推进“按揭农业”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三)基层农担体系人员不足导致服务不及时。
济宁市在四级农担体系建设中,县级财政金融协同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农担办事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还不充足,乡村(街道)农担工作站、村级服务点还停留在工作要求层面。体系不健全、人员不充足等因素,导致在推进“按揭农业”发展中,农担工作业务与乡村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衔接还不到位,支持的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等重点产业还不突出。
五、相关建议
(一)创新“供应链票据+担保”,加大资金投放。
为更好发挥农担支农惠农政策效用,畅通“按揭农业”供应链循环,建议省农担“供应链票据+担保”业务模式快速落地济宁,打通企业融资的难点、痛点,提升融资担保服务效率,促进降低产业链整体融资成本,提高产业链整体抗风险能力,以支企惠农的“真金白银”、真情实意,助力打造“按揭农业”邹城样板,为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农担力量。
(二)完善政策贴息补偿方案,增强按揭农户获得感。
持续放大财政金融协同支农惠农效应,建议省、市财政部门因地制宜,全面梳理产业发展实际,适时推出“按揭农担”政策贴息专项方案,用“真金白银”助力农业经营主体纾困减负。在降低融资的同时,可以增强农业经营主体的获得感、幸福感。
(三)加强基层工作力量,突出“按揭农业”重点。
市(县)、乡镇、村三级要抽调精干力量充实农担工作机构,明确人员职责分工。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农业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全面摸清“按揭农业”实际发展中,“一乡一特”“一村一品”企业及按揭农户资金需求状况,优化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方案、产业化联合体、全产业链服务方案,全面推进“按揭农业”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