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孔孟之乡的济宁,从水泊梁山到微山湖畔,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怀揣着为农的热情与执着,常常是迎着朝阳出发,踏着星辉回家;运河岸边的千里沃野,正娓娓述说着他们的乡村振兴故事。
一群农担人 满腔为农心
春争日,夏争时。眼下,正值夏收、夏种、夏管的“三夏”大忙时节。农担济宁管理中心主任仝义泉带着业务经理马强风尘仆仆赶到全国产量大县的济宁汶上县,在汶上县苑庄镇道立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色麦田里,收割机轰鸣向前,割麦、脱粒一气呵成,现场一片丰收景象。理事长张道立正忙着指挥数台收割机抢收小麦。
“原本担心我们的担保审批会很慢,没想到你们利用休息时间主动来公司,了解我们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融资需求,济宁农担的服务真给力,300万元惠农资金及时发放,着实解决了我们合作社的大难题。太感谢了!”拥有流转土地15000余亩的“全国粮食生产大户标兵”张道立心生感慨。
其实,像张道立这样享受农担政策的合作社在济宁不胜枚举。
2019年,济宁农担成立之初,他们一直就在思考:农担到底该如何定位?农担能发挥什么作用?怎么更好地开展政银担合作?
济宁市耕地面积902.7万亩,粮食产量常年稳定在95亿斤以上,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基地、特色农产品基地和名优畜牧品种繁育基地。如何让农担政策快速在济宁落地生根,如何让数万个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问题得到解决,他们每天寝食难安,坐不下、等不得。
创业之艰记忆犹新。济宁地区南北狭长,农担业务量大面广、件件都在乡村、笔笔都要实地调查,他们时时行走在农村乡间,出现在田间地头、穿行于牛圈猪舍……面对工作任务重、强度大的状况,既要业务上规模,又要严格防控风险,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形成了“随时随地办公”的工作习惯。电脑随时携带身上,会议室、路途中随时随地办公,往往白天调查项目,晚上撰写报告、整理档案资料。
他们一趟一趟前往政府部门推进文件出台,一家一家银行的去推进业务上量,一个一个乡镇去普及农担知识。
就这样,他们探索形成了“以四级农担工作体系为主体,政银担协同推进机制为驱动,多级风险防控管理为保障,部门、政策、科技三大要素为支撑”的“一体两翼三支撑”农业信贷担保“济宁模式”,并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了担保费补贴、市、县两级分险等支持政策。济宁市已累计完成担保贷款26292户,169.18亿元,累计争取省财政利息补贴2.47亿元,实现了农民得实惠、银行放心贷、政策能落地。
“一群年轻人,两间办公室;满腔为农心,一路苦与乐;济宁农担的成绩实属不易。”济宁管理中心主任仝义泉动情的说。
惠农组合拳 奔波上万里
当我们看到丰收的田野和农民朋友的笑脸,当我们看到新农人轻松的脚步和舒展的眉心,是他们为农户解燃眉之急、雪中送炭,提供了金融活水灌溉良田。
梁山县是传统的畜禽养殖大县,是中国四大名牛之一的鲁西黄牛中心产区,当时肉牛养殖发展很快,但农户多数都是在各自家里养牛,养殖分散、规模小,存在脏、乱、差的现象。
2018年,梁山县里开始规划养殖园区,但园区建好后,养殖户因为资金问题没有能力或者不愿借钱进园区扩大养殖规模,肉牛产业形不成规模。
一边肉牛分散养殖造成村容村貌“脏、乱、差”,一边是肉牛养殖户因抵押物不足融资难而愁容满面。
怎么办?
为此,仝义泉和业务经理张可方决定吃住在梁山。他们联合当地畜牧部门、镇政府及银行对肉牛深入调研,走进村队、企业,与种养殖大户进行面对面对接,了解他们的经营情况及需求。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5月16日,《梁山县肉牛产业集群方案》顺利批复并成为山东省第一个产业集群方案。目前,梁山肉牛养殖产业已发放农担贷款达到15.07亿元,梁山县肉牛产业开始向集群化、产业化、现代化发展。
“以前建牛棚、购幼牛,资金不充足,从银行贷款需要做抵押或几户联保,利息也高。想扩大规模但手里没钱,只能望牛兴叹,干着急。现在可不一样了,山东农担主动上门服务,推出的肉牛产业集群贷真是帮大忙了,随借随还,不仅方便快捷,还享受全市最低贷款利息。”梁山宏育源养殖专业合作社高玉红依然难掩心中喜悦。
有了梁山肉牛产业推进的经验,他们发现,农担“政策工具”可以助推政府“行政决策”。
在微山湖区,渔业是当地的基础富民产业,受南水北调、南四湖生态保护等政策影响,退渔还湖导致湖区10万渔业人口经济损失巨大,全部退出还不现实。
微山湖区面积狭长、交通不便,人工养殖项目面积达21.87万亩,养殖户散落在湖区各乡村,很多需乘船才能到达。
怎么办?
为了详细调研微山湖区养殖产业,他们几乎跑遍了微山县所有的16个乡镇,离济宁城区最远的韩庄镇,来回近350公里、5个多小时车程,晕车、晕船晕到吐,其中滋味只有经历了才能体味……
他们借鉴推动梁山肉牛养殖转型的成功做法,参与制定《微山县水域滩涂养殖规划(2021-2035)》《微山县南四湖渔业绿色发展规划(2021-2030)》规划,创新推出《微山湖生态养殖服务方案》,支持池塘生态化改造、生态养殖、渔产品深加工等,延伸渔业产业链条,引导当地推广渔业绿色循环养殖模式。目前,微山湖生态养殖业投放农担贷款7.86亿元,南四湖生态保护实现高质量发展。
脚踩两脚泥 扎根在田间
“星光不负赶路的人”。每天奔波走访只是他们日常工作中的一个缩影,一封封感谢信、一个个锦旗,便是对他们最好的褒奖。
汶上县郭仓镇房王村粮食种植户房华,是一名退役多年的老兵。退伍后,他毅然回到熟悉的老家,做起了“新型职业农民”。经过多年不懈努力,2022年,他已经流转土地2000多亩,但随着产业发展的转型和不断壮大,喷药施肥、地膜覆盖、种子、人工等资金需求也更大了,融资难成为他的“心病”。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半点恩感动狭义人。”
“就在我一筹莫展之际,他们上门为我办理了240万元的齐鲁富民贷,解了我的困境。农担的这份恩情,我始终不会忘记!”
只此青绿,初心不改。济宁农担人一路聚焦粮食、种业、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特色产业、退役士兵、回乡青年,绘就了一个个乡村振兴农担画卷。
梁山县回乡创业青年刘建文是当地生猪养殖大户,经营辉煌时养殖母猪、肉猪达5000余头。2020年,由于非洲猪瘟影响,导致死亡3000余头,损失惨重,资金难题一度让刘建文产生轻生想法。
了解到情况后,他们连夜驱车赶到刘建文家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应急转贷,帮助他解决了资金难题,养殖转入正轨。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他们每天穿梭于乡间小路、忙碌在广袤的田野,日出而做、日落而归。一路走来,济宁农担人交出了一份又一份优秀答卷。
5年来,他们坚持融入农业经营场景,开发出以产业为经、区域为纬、主体为点的产业集群服务方案39个、产业链项目方案2个;投放“鲁担助军贷”2.1亿元、“巾帼贷”22.54亿元、“鲁青农担贷”6.9亿元、“齐鲁富民贷”3.03亿元;
“仓廪实,天下安”。在这优异成绩的背后,离不开一支忠诚干净担当、团结拼搏奉献的农担队伍,他们有情怀、有担当、有本领,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他们身体力行诠释的乡村振兴的农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