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一)新增情况。2023年4月底,全市新增担保项目3774个,新增担保额30.91亿元,全省新增金额占比18%,居全省第一位。其中本年新增首保项目959个,首保金额9.14亿元,全省首保金额占比30.86%,居全省第一位。
(二)在保情况。2023年4月底,全市在保项目12397个,在保余额83.40亿元,全省在保金额占比13.68%,居全省第一位。
(三)累保情况。全市累计担保项目27868个,累计担保金额182.47亿元,全省在保金额占比12.18%,居全省第一位。
二、业务结构情况
(一)地区分布情况。从2023年前4个月济宁市各县(市、区)农担工作情况来看,金乡县、邹城市、梁山县全年新增规模、在保金额、累保金额均位居全市前三位,其中新增规模分别为7.84亿、4.34亿、3.75亿,在保金额分别为17.02亿、11.31亿、9.69亿,累保金额分别为35.47亿、24.95亿、21.19亿。
(二)行业分布情况。分行业看,粮食种植类业务在保余额9.62亿元,占比11.54%;重要、特色农产品种植类业务在保余额6.09亿元,占比7.30%;生猪养殖类业务在保余额2.81亿元,占比3.36%;其他畜牧业在保余额10.79亿元,占比12.93%;渔业生产在保余额5.42亿元,占比6.50%;农田建设在保余额0.10亿元,占比0.12%;农产品流通(含农产品收购、仓储保鲜、销售等)在保余额23.15亿元,占比27.75%;农产品初加工在保余额9.96亿元,占比11.94%;农业新业态在保余额0.08亿元,占比0.09%;农资、农机、农技等社会化服务在保余额7.14亿元,占比8.56%;其他农业项目在保余额8.05亿元,占比9.65%。
(三)经营主体分布情况。2023年4月底新增支持小微农业企业项目472个,新增金额6.28亿元,新增支持农业合作社项目91个,新增金额6556万元,新增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及购销经营项目3189个,新增支持金额23.58亿元。
(四)重点产行业支持情况。着力支持粮食生产,“农耕贷”本年新增担保项目数522个,金额2.08亿元;着力支持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齐鲁富民贷”本年新增担保项目数269个,金额2.59亿元;着力支持村级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强村贷”本年新增担保项目数33个,金额1814万元;着力支持妇女就业创业,“巾帼贷”本年新增担保项目数436个,金额4.42亿元。
三、合作银行情况
截至2023年4月底,省联社济宁审计中心(11家农商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在保金额列前三位,分别达到37.20亿元、22.24亿元、17.40亿元,在保金额占比分别为44.60%、26.66%、20.86%。
四、政策支持情况
充分利用省财政贴息政策。近年来省财政贴息政策呈退坡趋势,济宁地区抓住机遇,1月至4月份大力发展首保项目,争取更多省财政贴息支持,为济宁市农业经营主体节约融资成本。截至2023年4月底,累计争取省财政利息补贴2.88亿元。
五、解保与代偿情况
(一)解保情况。截至2023年4月底,全市累计解保项目15471个,累计解保金额99.07亿元。
(二)代偿情况。截至2023年4月底,全市累计代偿项目64个,累计代偿金额2365万元,累计代偿率0.24%,低于全省累计代偿率0.30%。其中农业银行累计代偿35个,代偿金额1397.11万元,占比59.07%;邮储银行累计代偿项目14个,代偿金额493.98万元,代偿占比20.88%;农商银行累计代偿8个,代偿金额322.08万元,占比13.62%;其他银行累计代偿项目7个,代偿金额152.09万元,代偿占比6.43%。
六、工作推进措施
全市探索形成了“以四级农担工作体系为主体,政银担协同推进机制为驱动,多级风险防控管理为保障,部门、政策、科技三大要素为支撑”的“一体两翼三支撑”农业信贷担保“济宁模式”;营造出“政府出政策、银行放心贷、农担愿意担,农户得实惠”的政银担合作金融新生态。
(一)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农担工作体系。全市成立了农业信贷担保工作推进委员会,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副市长任组长,下设办公室,市财政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分管副局长任副主任,推进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全市农担工作开展。县级层面,县(市、区)财政金融协同支农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农担办事处合署办公,县(市、区)财政局副局长兼任办事处主任,配备工作人员专门从事农担工作;镇(街道)工作站层面,各乡镇(街道)设立农担工作站,由市派挂职金融副乡镇长(副主任)任工作站长;村级服务点层面,在行政村建立农担服务点,由村会计任负责人。14个县级办事处、163个乡镇(街道)农担工作站、3444个村级服务点,结合市、县乡村振兴规划和农业产业规划,聚焦农业重点产业,开展融资需求“白名单”摸查,编制优势产业集群、产业链服务方案39个,实现政策宣介活动乡镇全覆盖。
(二)建立政银担协同推进机制。在市级层面,建立了推进农担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督导调度制度、农担工作考核制度。推进机制凝聚了政银担支农惠农合力,构建起多层次全方位良性竞争为农的良好态势。一是联席会议制度,以市农担工作推进委员会办公室的名义,联席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各单位交流工作情况、研究解决问题、部署下步工作、制定推进措施;二是督导调度制度,市农担工作推进委员会办公室每月一次通报各县市区、各银行机构投放任务完成情况,对连续三个月进度落后的县市区和银行机构实施约谈;三是工作考核制度,全市将农业信贷担保工作开展情况纳入了市对县、县对乡镇乡村振兴考核指标体系,地方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银保监分局也将农业信贷担保业务列入对相关金融机构的考核体系。
(三)抓好诚信体系+风险防控。我市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明确要求:一是建立完善市县两级财政分险机制,各县市区财政足额安排农担分险基金,对出险项目及时按照约定分险,在县级承担20%分险基础上,市级再承担20%分险比例,缓释省农担公司代偿压力;二是加大对恶意逃废农担贷款的打击力度,建立打逃联动机制,对恶意逃废农担贷款的,借助行政、司法手段进行严厉打击;三是设立农担项目应急转贷基金,防范形成逾期风险。通过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确保农担工作行稳致远。
(四)不断强化“要素支撑”。一是强化部门支撑,政府变身“推动员”,济宁市每年的农担工作计划安排、重要节点的工作推进,都是报经市政府同意后,由市农担工作推进委员会统一部署,委员会办公室会同管理中心抓好落实;二是强化政策支撑,发展能力获得提升,2022、2023两年,济宁市将农担工作写入人代会《政府工作报告》,济宁市出台的担保费全额补贴和增加市级财政分险等一系列政策,有力保障了济宁农担工作健康稳定发展;三是强化科技支撑,服务方式实现变革。充分依托山东农担数字化平台,通过“潜客引擎”掌握农业经营主体基本状况,精准应用“客户直通”小程序,打通农担服务的“最后一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