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大图
  • 头条
  • 今日关注
  • 济宁城事
  • 25楼会客厅
  • 时政要闻
  • 今日热点
  • 济宁经济
  • 视听济宁
  • 图说济宁
  • 文化周末
  • 今日时评
  • 健康生活
  • 本网独家
  • 精彩专题
  • 本网出品
  • 数字报
  • 县区之窗
  • 今日关注
  • 济宁城事
  • 时政要闻
  • 县区之窗
  • 济宁经济
  • F25客厅
  • 今日热点
  • 视听济宁
  • 央媒看济
  • 本网独家
  • 今日时评
  • 精彩专题
  • 房产 车市
  • 文化周末
  • 财经 旅游
  • 圣地摄影
  • 通讯员
  • 济宁论坛
  • 数字报
  • 掌上济宁
主页 > 机构动态 >
农担助力微山湖特色养殖的转型之路
2022-09-30 来源:
  • 作者:编辑:梁汝腾
  • 微山县,因微山湖而得名,是山东省的“南大门”,人口73.4万,总面积1780平方公里,其中微山湖面积126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同长江水系、黄河水系相通达,“黄金水道”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千吨级货轮可直达苏杭,淡水储量36亿立方米,占山东省淡水储量的45%;是山东省首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微山湖旅游区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湖区有各种鸟类87种、鱼类78种、水生经济植物103种,被命名为“中国麻鸭之乡”、“中国乌鳢之乡”、“中国河蟹之乡”,“微山湖”牌渔湖产品远销美、日、韩和东南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

    说起微山的河蟹,就不得不提到高楼乡。高楼乡位于微山湖西南部,地处苏鲁两省微、沛、铜三县结合部,南北狭长120华里,周边与21处乡镇农场接壤。辖区总面积400平方公里(其中水域353平方公里),辖区内的居民大多数都以养鱼、虾蟹为生,是名副其实的水上乡镇。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防污治污,养殖业的转型升级,渔民的可养殖区域大大下降,特别是县委、县政府编制了《微山县南四湖渔业绿色发展规划(2021-2035)》和《微山县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21-2035)》之后,明确了可养殖区域及限养区,并要求现有养殖池塘逐步升级改造为生态可持续养殖池塘,以往的粗放式散养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的需要,渔民也开始了养殖转型。

    随着时代发展,养殖区域的承包费由过去的500元-600元每亩,涨到了1300元-1500元每亩、虾蟹所需的饲料也增加了近1/3的价格;可养殖的水域又大幅缩减,迫使渔民开始转型学习精细化科学养殖,但是资金的缺乏使转型之路艰难坎坷。以高楼乡为例,地域深入湖区、以江苏为邻,贷款只能依靠当地农商银行,受制于贷款条件的限制,普通的渔民能获得的贷款额度较小,一般为5万-10万元左右,因无法提供有效的抵质押物、又没有合适的保证人,只能通过联保的方式获得贷款,但是贷款利率通常在1分左右。所需的资金无法足额拿到,辛辛苦苦赚到的钱又要拿出相当一部分缴付利息,还要担心联保户的信用问题,算下来性价比确实不高,渔民们也就没有了贷款积极性,养殖转型愈发困难。

    2019年公司在微山县成立了办事处,2019年年底,管理中心联合办事处、合作银行拿出了《微山县湖产品养殖特色产业集群操作方案》方案,针对微山湖渔民在融资中遇到的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精准破解,将授信额度提高到了50万元,利率最高上限定为5.66%(当时农业银行执行4.35%),坚决破解了联保制度,按照公司规定仅需家庭成员提供反担保,若无符合条件的家庭成员,则采用信用的方式。截止2020年4月累计为360户渔民,提供了8158万元的担保,享受到政策贴息163万元,让渔民尝到了“鲁担惠农担”的甜头,知道了“山东省农业发展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了解了国家的惠农政策。

    相对于湖区的养殖户数量来说,我们所服务的客户数量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还有很多渔民没有享受到国家贴息政策,无法体会“农担公司”的温暖。针对这一情况,管理中心深入湖区一线,走访了养殖重点区域高楼乡、鲁桥镇的渔民,与当地合作银行、村委了解情况,发扬“两脚泥、晒黑脸”的精神,正真了解到了渔民的心声,又摸清了了当地银行的需要,在2021年5月,经公司批准又出台了《微山县湖产品养殖特色产业集群担保服务优化方案》,该方案是公司最早一批明确需提供白名单的方案,强化了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参与度,加强了办事处的协调作用,提高了风险防控水平,修改、删除了早期方案的不合适之处,截止目前已累计为1272户渔民、提供了3.88亿元的担保,未形成1笔不良贷款,成为了省农担公司担保户数最多、质量最高的一批服务方案。

    湖区渔民转型之路还在继续,农担公司的服务也没有止步,渔民们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国家的贴息政策,感受到乡村振兴的春风,体会到了省农担公司的贴息服务。济宁管理中心脚踏实地,立足当地特色产业,将自身的工作融入县域发展,为服务乡村振兴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讯员 马明明)

    相关新闻
    济宁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济宁日报社 联合主办
    鲁ICP备102085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37120180009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网举报电话:0537-2343210 举报邮箱:jnrbs@163.com
    济宁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东方圣城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Copyright © 2021 www.jn001.com
    鲁公网安备 3708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