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粮食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耕地分散,农户收益低,种植积极性不高。近年来,随着农村土地流转进程加快,很多地方采用传统大田托管经营模式,即村级组织将土地流转后,托管给社会化服务商,实行规模化种植的一种农业经营形式。但常规的托管,老百姓只收到流转费,村集体却没有实惠;同时,服务商与农争利的矛盾时常发生。经过前期调研,目前,部分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还处于起步阶段,普遍存在无抵押、无担保、融资难,资金、技术、市场样样薄弱,生产经营举步维艰,有的甚至无法运转。
针对上述问题,山东农担公司经过充分调研,制定出台了《强村贷--粮食规模种植担保服务方案》,打造金融科技支持农业发展的“大田托管”新模式。该模式充分发挥地方党委、政府主导力量,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服务主体,通过集约经营土地,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按照“保底收益+盈余分红”的形式,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实现村集体增收,农户受益,农业增效。目前,“大田托管”新模式已在我省烟台、潍坊等多个地市开展试点,并逐步面向全省推广;我市梁山县梁山街道鱼王庄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也试点落地了“大田托管”新模式,村集体、农户实现共赢。
一、“大田托管”新模式运作流程
(一)土地流转阶段。鼓励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以入股或流转等形式集约到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并通过农担服务平台注册实现地块信息数字化管理。山东农担公司负责向合作社提供政策性担保贷款,用于支付农户土地流转费和种植成本费用。
(二)种植服务托管阶段。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进行农事服务招标,中标的社会化服务商提供全过程种植方案,约定种植成本,预估产量和收益分红比例。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与托管服务商在农担服务平台建立共管银行账户,线上审核资金用途,线下监管农事操作,系统自动进行订单结算,确保贷款资金使用透明化,农事管理科学化。
(三)收益分配阶段。在粮食收获后,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与种植服务商共同确定粮食收购企业,粮食销售后,售粮款汇入合作社监管账户,优先偿还银行贷款,农担服务平台系统按合同约定比例将利润分配给服务商、合作社、农户。这一系列操作过程中嵌入“区块链”技术,依托分布式记账、智能合约、自动清分等功能,实现了贷款、售粮款的全流程闭合监管、受托支付和自动清分,有效屏蔽了道德风险,真正实现了土地流转全过程的真实记录和透明,让老百姓放心。
二、“大田托管”新模式推广意义
(一)有效破解“谁来种地、地怎么种、钱从哪来”瓶颈难题。一直以来,“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钱从哪里来”制约着粮食规模化生产经营的进一步发展。为破解这些难题,山东农担公司为“大田托管”注入金融活水,新模式下,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流转本村土地,委托社会化服务商提供全过程种植托管服务,由合作社提出申请,山东农担公司提供政策性担保,银行按优惠利率发放贷款,财政给予利息补贴,资金用于支付村民土地流转费和种植成本费用,同时通过农担“大田托管智慧服务平台”进行耕、种、管、收全过程信息记录,通过线上采购、线上资金支付、线上收益自动清分,实现收入、成本、费用、收益、分红全过程透明,建立了共信机制,实现了生产经营、贷款资金全流程双闭合监管,破解了“谁来种地、地怎么种、钱从哪来”瓶颈难题,努力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党建引领、支部领办、财政助力、金融支持,产业增效、集体增资、农民增收”新路子。
(二)真正实现“支部有作为、集体增收入、群众得实惠”。“大田托管”新模式,发挥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组织功能,整合村集体和农户的土地资源,与社会化服务商进行合作,搭建“利益共同体”,解决了农民组织化和土地规模化两大问题。
常规的大田托管模式,老百姓只得到流转费,村集体没有收益。依托新模式,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可获得“机动地收益+种植盈余分红”,实现可持续稳定收益,破解自身无产业、无资金困境,开辟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新路径。
就农户而言,在不改变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既能先期获得土地“保底收益”,又能获得清分收益后的二次分红,还能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获得“打工收益”,实现了农民“离地不离乡、离乡不愁地、不种保收益”的目标。
就社会化服务商而言,解决了资金、技术、管理多方面问题,一是无需自己垫付流转费可获取规模化土地资源,二是无需自己垫付或赊销生产资料,通过现金集采节省了种植成本,三是和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收益共享、风险共担,降低了管理成本,可跨区域规模化发展,防范异地经营风险。
通过该模式,地方政府可统筹土地资源,通过平台对接产业链上下游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升级发展,加快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真正实现“支部有作为、集体增收入、群众得实惠”。
(三)“小田”变“大田”,实现粮食规模化经营,加快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一是“大田托管”新模式把原先分散的地块整治成标准化农田,“小田”变“大田”,实现了集中连片规模经营,原来的水沟、田间路、“磨牛地”得到有效利用,土地使用面积增加5%以上,农药、化肥、用工等支出减少约15—30%,每亩降低生产成本约260元;二是“大田托管”新模式采取订单式种植,解决了农业发展种植、加工、销售、服务等环节相互割裂、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形成相对稳定高效的农产品销售和加工转化渠道;三是“大田托管”新模式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技术、装备等要素导入农业生产,推进信息化、智能化同农业社会化服务深度融合。大田托管经营全过程由山东农担权属企业“鲁担产融公司”提供政策性免费平台服务,应用卫星遥感、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科技手段为对农事服务完成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全程实时监管,实施精准农业航空、农用无人机、农业机器人、人工智能、5G通信、田间无人装备云端远程控制等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在未来农业发展上探索出新路径;四是“大田托管”新模式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关键环节,完善绿色生产、标准推进、全程追溯、执法监管等工作机制,大力推进减药控害,增施有机肥,防止土壤劫掠使用,提升了农产品品质和产量,保障了“舌尖上的安全”。同时,政府参与、公司运营,托管土地全部用于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粮油作物,有效化解了土地“非粮化”问题,保证了粮食生产稳定性。(通讯员 王月阳)